电去离子(Eiectrodeionzation,简称EDI)是一种将混床树脂填充于离子交换膜之间,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实现连续除盐的新型水处理方法。
它兼有电渗析技术的连续除盐和离子交换技术深度脱盐的优点,又避免了电渗析技术浓差极化和离子交换技术中的酸碱再生等带来的问题。该技术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医药、能源等行业及实验室,可望成为未来主流的水处理技术。
一般认为EDI的原理在横向上可以分为离子交换、直流电场下离子的选择性迁移和树脂的电再生方面。在高纯水中,离子交换树脂的导电性能比与之相接触的水要高2~3个数量级,所以几乎全部的从溶液到脂面的离子迁移都是通过树脂来完成的。水中的离子,首先因交换作用吸附于树脂颗粒上,再在电场作用下,经由树脂颗粒构成的离子传播通道迁移到膜表面并透过离子选择性膜进人浓水室。同时,在树脂、膜与水相接触的界面处,界面扩散中的极化使水解离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除部分参与负载电流外,大多数又起到对树脂的再生作用,从而使离子交换、离子迁移、电再生3个过程相伴发生、相互促进,达到连续去离子的目的。
EDI在我国也称之为填充床电渗析。电渗析器的淡水室装了阴、阳混合离子交换剂(颗粒、纤维或编织物),将电渗析和离子交换两个过程在同一容器中进行,使两个过程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化学除盐系统工艺中,离子交换装置从一级复床发展到两级复床,直到混床。采用离子交换法可制得质量接近理论纯水电阻率为18.2MΩ·cm的高纯水。然而,离子交换树脂可反复再生这一优点却带来了树脂再生的废酸碱,造成了环境污染。为了克服污染,反渗透技术被引入到水的脱盐系统,即反渗透+混床脱盐系统,其废酸碱排量与离子交换脱盐系统相比,减少了90%,基本上解决了废酸碱排放的问题。但是随着对工艺要求的提高,此法暴露出两个缺陷:混床再生需要贮备酸碱,操作繁琐。随着EDI技术的发展,以EDI设备代替混床,形成RO-EDI脱盐系统,可以克服污染,进行自动化纯水生产。
RO-EDI脱盐系统的特点:不用酸碱,不污染环境;可连续生产,不需备用装置;无人值守,水质稳定;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对RO设备和EDI设备的进水有特殊要求。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一级RO→反渗透后的预脱盐水箱→升压泵→脱碳器→EDI升压泵→EDI模块→出水
由于反渗透后的预脱盐水中含有游离的CO2,为了减小EDI模块的负担,在EDI模块前安装了CO2脱碳器。
EDI系统启动阶段的数据统计
从启动阶段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电流和出水的电阻都变大。
参考资料编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