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日,美国吉利德科学发布公告称,将与Vir Biotechnology生物技术公司建立该项目临床合作,探索功能性治愈乙肝的联合方案。虽然双方合作的财务条款还尚未披露,但根据公告显示,两家公司将计划启动一项针对治疗经验丰富和未接受过治疗的乙肝患者联合治疗的2期临床试验。这项多臂试验将评估吉利德TLR-8激动剂selgantolimod不同组合疗法的疗效,包括 VIR-2218(Vir研究中的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以及市面上已经销售的PD-1拮抗剂。
无独有偶,同日,开发用于癌症免疫疗法平台的Biond公司也向外宣布,与赛诺菲签订了一项全球独 家许可协议,以开发BND-22并将其商业化。据了解,BND-22是一种人源化的IgG4,靶向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2(ILT2)受体的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实体瘤。根据该协议的条款,Biond预计将获得1.25亿美元的现金预付款,并有权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两位数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其实,从医药行业整体来看,近年来药企间关于合作开发药物的消息并不少见。对于药企间的频频合作,业内分析认为,这可能主要由于相对于仿制药,创新药研发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导致。众所周知,一款新药从活性分子筛选到上市投产,平均需要10~15年时间,至少花费10亿美元。而通过合作,除了能减少药企研发时间及资金投入外,同时也能降低失败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药大环境的改变,整个行业已经开始加速从仿制向创新转型,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而面对药物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环境,相较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自主研发模式,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选择药物成果转让或受让的合作研发模式,来使合作双方以较小的风险实现较大的利益。
除了以上跨国企业外,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药企为了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市场竞争力,主动与其他药企形成紧密的产品、营销等合作关系。如2020年6月9日,信达生物就宣布,公司全资附属公司Innovent Biologics(HK)Limited与罗氏集团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主要聚焦于研究、临床开发和商业化多个双特异性抗体和细胞治疗产品,这些产品将直接用于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治疗。
总的来说,在资本的裹挟下,药企通过“License in”获取新品种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在医药研发风险非常高,合作研发模式能大大提升研发水平,提高临床的成功率的大背景下,业内预测,未来“License in”或将成为制药企业拓宽研发管线的核心环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