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建筑材料燃烧热值试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2-6-2建筑材料燃烧热值表征建筑材料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是计算建筑材料释放热量和火灾载荷的基础数据。采用建筑材料燃烧热值试验装置来进行检测。
建筑材料燃烧热值试验装置检测原理:总热值:单位质量的建筑制品*燃烧并当其燃烧产物中的水(包括材料中所含水分生成的水蒸气和建筑制品组成中所含的氢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均凝结为液态时放出的热量,被定义为该建筑制品的总燃烧热值,单位为兆焦耳每千克(MJ/Kg).
建筑材料燃烧热值试验装置检测标准:
GB/T14402-2007/ISO1716:2002《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燃烧热值的测定》
GB/T213-2008《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384-81《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方法》
JC/T1005-2006《水泥黑生料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30727-2014 《固体生物质燃料发热量测定方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石油产品、电力、焦炭、煤炭综合利用、化工、国防科研、农林生物质能源、能源勘探、加工、检测、监督检验等行业部门用于测定煤、焦炭、石油、建筑材料、生物质燃料、固体废物、饲料能量等可燃物的发热量。
性能特点:   
1、压缩机制冷系统,确保仪器内外筒温差符合国标要求。可连续长时间工作。
2、不锈钢真空内筒,经久耐用。 
3、测试周期20min左右(精密法),保证了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热容量稳定性<0.2% 精密度<0.1% 温度分辨率0.0001K 。
5、自动调水温(终点时内桶比外桶温度高1K左右,符合国标8.24要求)。 
6、发热量测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优于国标GB/T213-2008的要求。
7、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定量内桶水量,自动控制仪器内外桶水温温差,自动完成试验全过程。
8、微机软件适用Windows操作系统,可实现一机双控及多控,相互间测试互不影响,软件运行稳定性高。
9、数据处理功能丰富,用户能方便查询历史试验数据、当天数据、平行样数据等。
10、采用7寸触屏操作,带语音播报功能,带微型打印机。
技术参数:
测温范围:0~40℃(每次测定室温变化≤1℃),相对湿度≤85%
温度分辨率:0.0001K   精密度:<0.1%  测试时间:约20min左右(精密法)
电源电压:220V±10% 50Hz
外形尺寸(mm): 主  机:540×458×440  制冷机:548×302×440
中国建材报分享到:
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依旧任重道远
错峰生产谢绝“讨价还价",却也“法外容情"。随着时间的推进,错峰生产政策逐渐朝差异化方向演变。而作为被认定为可以取得错峰豁免权的渠道之一,水泥窑协同处置在化解产能过剩、推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迄今为止,水泥窑协同处置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40多年的研究应用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欧洲为例,受制于严格的环保政策及水泥市场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上世纪70年代起,欧洲水泥企业开始尝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早在2000年,欧盟就发布了与水泥窑协同处置相关的指令《废物焚烧指令》。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欧洲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相关标准和技术体系已经相对完善,水泥工业也成为其工业领域处置废物的。相较于国外,我国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起步较晚,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一直很大。1995年,北京水泥厂在我国开展水泥窑处置危废的试烧实践。2015年,、、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6年10月,在《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污染土壤和危废,并将其列入重点推广工程;而今年7月国家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推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也赫然在列。
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提供了发展土壤。近些年,各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频频落地,海螺、华新、金隅、陕煤等传统水泥生产企业纷纷进驻,选择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热情日益高涨,无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从实践来看,相较于水平,欧洲水泥行业目前采用生物质可燃物质替代水泥燃料的占比超过50%,有的生产线甚至超过80%,国内目前只有2%左右,差距巨大。我国在水泥窑协同处置的道路上仍有努力空间。
监管领域是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早在几年前,就有水泥从业人员诉苦,由于缺乏监管,行业内存在借着协同处置的由头逃避错峰生产的情况。这不仅会严重挫伤守法企业的积极性,还可能会影响一直以来错峰生产取得的成果。因而,必须加强对水泥窑协同处置的监管力度,严格行业准入。
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已是欧盟各国政府支持的技术,落地实际效果好。从国内实际来看,导向政策居多,落地政策不够,以致影响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发展。
此外,标准、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思维固化,市场化程度低,缺乏有效激励措施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也绊住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前进的脚步。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水泥窑协同处置前景确实明朗,甚至能够无风自起舞。但我们决不能只看得到眼前的短暂成果,忽视行业隐忧。对照“双碳"目标,水泥窑协同处置还能、也必须要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