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百药泰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滴丸剂的历史和现状

时间:2014/12/18
发展史:
 滴制法制丸起始于1933年丹麦Ferrossan制药公司的维生素AD丸。国内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用植物油为冷却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酒石酸锑钾滴丸。我国芸香油滴丸(1968年)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苏冰滴丸(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标志着中药滴丸剂的研究水平向前迈进了一步;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有12个省市约20家药厂生产20多个滴丸品种。

1997年12月,天津天士力开始研制的复方丹参滴丸获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临床研究预审通过,1998年9月其临床研究方案已正式获 FDA 批准,同意在国内直接进入Ⅱ和Ⅲ期临床研究。以此为标志,滴丸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入了突破性阶段,带动了国内制药界对滴丸剂的关注和滴丸剂的发展。2006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收载的丹参滴丸相关研究文献占滴丸研究总文献量的1/3。

中药滴丸剂系中药提取物与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界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由于成型的*性,滴丸载药量较小(<50% ),因此,中药要制备成滴丸必须要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随着中药药剂学基础研究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较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现状:
大多数中药复方制剂具有体大量多、成分复杂、剂型不配套、缺乏*性等缺点。在我国医药科研项目中,尤其是 2000 年至2006 年,剂型改革约占 40% (尤其是中成药的剂型改革)。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在保持原剂型特点的基础上,与现代制剂科学结合,开发中药新剂型,使其符合三效(、*、长效)、三小(毒性、副反应、用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要求。中药滴丸正是向这些方面迈进了一步。中药滴丸剂在这一时期高速发展。2006 年至 2011 年,中国知网收载的“滴丸”主题论文数量年均约 500 篇,并保持着一定的发文增长速度。作为中药滴丸剂的代表,复方丹参滴丸相关论文数量占1/3。目前已经公开的2763项中,授权943 项;北京正大绿洲、天津天士力是两大主要申请人。近年来北京阜康仁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南昌弘益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目前,中药滴丸剂的品种和数量已具一定规模,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及中药制药理论的发展,相信中药滴丸的研究及应用将得到更大发展。

中药滴丸剂的新特点

在生产方面,中药滴丸剂的工艺设备比较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容易控制质量,而且有利于清洁卫生及劳动保护等;在剂型方面,能够将某些液体药物制成固体滴丸,也可通过选用肠溶性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等,同时某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成滴丸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适用于中药急症制剂,可达到、*的目的;适用于耳、鼻、口腔等局部用药,具有长效作用;适用于缓释制剂,具有延效作用等。近年,滴丸剂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按丸重服用: 传统滴丸剂是按照丸数服用(10粒以下),而相当多中药制剂的给药量较大,影响了更多中药滴丸制剂的开发。随着更多的制剂剂型改进工作的展开,滴丸剂的服用数量由过去每次若干粒到“每次1袋”(3 g以下)。增大丸重: 滴丸传统丸重为20~40mg,由于大给药量和服药便捷性的要求,大于100 mg 的“大滴丸”随之出现。虽然“大滴丸”可以有效减少服用制剂数量,但其总服用量没有变化。

新型滴丸: 耳用滴丸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与液体滴耳剂相比,它有局部浓度高、药效迅速、作用持久、便于携带等优点,如以聚乙二醇(PEG)4000和6000为载体,丙二醇为增塑剂,可制备复方黄连耳用滴丸。如以PEG等为基质制备氧氟沙星耳用滴丸、复方洛美沙星耳用滴丸,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剂型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药效时间长等优点,是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确切、有临床使用价值的新剂型。耳用滴丸在耳内与患处直接接触,其基质迅速溶解,药物以微细结晶形式释放,疗效高,可起到速释的作用;其未溶解部分仍以固体的形式存在耳内,可起到控释缓释的作用,能维持 24 h,因此可解决滴耳液频繁滴耳的问题。耳用滴丸具有局部药液浓度高、用药次数少、作用迅速持久、不阻塞耳道、携带方便等优点,且避免了滴耳液易流失的缺点。耳科制剂多为液态或半固态,作用时间不持久,制成滴丸后则可起到延效的作用,是治疗耳科疾病较理想的新剂型。




会员登录

X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拨打电话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