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介绍
作者:孙茂峰(长庚纪念医院中医分院 针伤部主任 )
中医民俗疗法属于中医外治学的范畴,外治学在两千年前的中医古医书黄帝内经,
即有药敷、药熨、药浴、药膏、灸、针刺、按摩、导引、吹气约十八种外治法的记
载,历经周朝、秦、汉、隋、唐、宋、明到了清朝以吴尚先总其大成,为外治学之
大师,把外治学说一书*的实践,加上其行医之心得、记录,以骈体文编撰了理
瀹骈文,*版在1865年完成(相当于清朝同治皇帝时期),又分别在1870年及
1875年,发行了第二、三版。
吴尚先擅长用膏药,在自家开设诊所,为人除病痛,该书记载的外治方法有贴、
涂、敷、覆、摊、熨、灸、照、烧、爆、熏、蒸、煮、糁、掺、扑、抹、搽、拭、
揩、扫、拓、搭、摩、擦、搓、揉、按、吹、嚏、嗅、口畜、闻、吸、洗、沐、
浴、浸、渍、浇、喷、噀、滴、点、灌、漱、纳、填、塞、导、枕、铺、煅、坑、
坐、罨、掩、托、握、箍、套、佩、戴、挂、着、缚、裹、包、扎、兜、针、刺、
挑、掏、吊、抽、踏、蹬、刮、拍、割、缝、拔罐、咂吸、吮、摄生、导引、精神
疗法、吐法、粘法、膏法等八十九种之多。其中除针、灸、刮痧、拔罐、外贴膏
药、导引、按摩较为耳熟能详外,甚少有文章介绍。本书有专人开辟独立的章节论
述针、灸、导引、故本文就其他方法,提纲挈领的介绍。盖为人解除病痛的方法越
多越好,不分中西或内治、外治,例如现代医学治疗痛风,口服秋水仙素为目前常
用的方法,但其毒性大,有腹泻之副作用,而传统中医服用四妙散加味方,配合外
用猪苓方薰洗即可收功效。
文章来源: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中医外治疗效*、作用迅速、历史悠久,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 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 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中医工作者若能掌握一定的外治理论和方法,则在常规治疗之外又增一技,定能开阔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在日前举办的2009传统医药科技大会暨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与第六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上,黄枢等19位中医外治学术带头人获得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发展突出贡献奖,奇正藏药集团、章光101集团、霸王集团、美宝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5家企业获得全国中医外治发展突出贡献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部门和机构领导为获奖个人和企业颁发了证书。
中医外治特色疗法集中体现了中医药 “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为此,2008年*将“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和外治技术示范研究”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国中医外治发展论坛与*六次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作为2009传统医药科技大会暨博览会的同期活动之一,整体展示了中医外治学术水平、技术成果及行业发展规模。
黄枢创立的针法微型外科学,得到了印尼等国家的肯定和准入,在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推动绿色医药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吴震西在“内病外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突出贡献,主持的“继续发扬中医外治法的成果”课题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中医*骨伤研究所创伤骨科主任孟和曾获美国匹兹堡第九届发明博览会金奖。获得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发展突出贡献奖的还有董福慧、温建民、刁本恕、明顺华、刘海起、牛欣、张力、杨海运、陈荣钟、段俊峰、李忠、唐乾利、杨柳、刘清国、许明堂、朱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