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一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初级会员·11年

联系电话

18121453965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公司动态> 《自然》刊文引学术不端“百家争鸣-齐一生物
初级会员·11年
人:
程成
话:
021-60348496
机:
18121453965
真:
021-51632657
址:
上海市松江加工园区
址:
www.qiyibio.com

扫一扫访问手机商铺

微信扫码进入微名片

《自然》刊文引学术不端“百家争鸣-齐一生物

2017-3-16  

分享:

科研试剂生产厂家-齐一生物

2010 年 9 月 9 日,期刊《自然》刊登的一篇名为《一本中国期刊发现 31% 的投稿存在剽窃》的文章,一经发布便引发轩然大波。

随即,在科学网博客专题“中国期刊投稿 31% 剽窃?”下,科学网博主和网友就此事件陆续发表了 50 余篇博文和上千条评论,并引起国内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之后,包括《文汇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凤凰网等在内的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予以报道、转载。一时间,这场被称作“论文抄袭率 31%”的震荡波席卷了整个国内科研界。

来信引风波

2010 年 9 月 9 日,《自然》杂志在“通信”栏目以《一本中国期刊发现 31% 的投稿存在剽窃》(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为标题,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来信。

张月红在信中说,从 2008 年 10 月至今,在《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收到的 2233 份稿件中,大约有 692 份被检测出有抄袭嫌疑,所占比率高达 31%,令人惊讶。

信中还表示,我们举行相关讲座,在科学网上发表文章(《透过几种现象看学术不端》)阐述看法,就是希望论文作者、科研人员和编辑都对论文剽窃保持应有的警惕,并且抵制文化上的某些错误观念——比如以前,学生模仿老师文章的行为一般会受到鼓励。

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却引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观点之争。

短时间内,在科学网博客专题“中国期刊投稿 31% 剽窃?”下,众多科学网博主纷纷各抒己见。在这些参与者中,既有学术界、科博界的“大牛”,也有期刊界、网络界的新兵。

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张月红在写给《自然》杂志的信件中,用于检测文章抄袭的反剽窃软件“CrossCheck”是否值得信赖,以及来信是否以点盖面误导了读者,导致中国学术界被抹黑等等。

时任广州大学教授曹广福在《张月红女士的文章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一文中表示,张月红应该“完善她的研究,将她认为有抄袭或剽窃嫌疑的论文做进一步的抽样评审,看看软件是否真的可靠”;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连发两篇博文《请教张月红:打黑还是黑打》《再请教张月红:n=?》,认为“反抄袭,反剽窃,支持。但是给人定罪要郑重”;当时在中科院物理所读博士的吴宝俊在《“31%”与“讳疾忌医”》一文中则表示,“31%”这个数字也许是不的,但不能因此而“故意忽略数字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等等。

2010 年 9 月 13 日,张月红通过科学网发表声明,表示《自然》杂志未经其同意擅改了文章标题,继而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与关注。

影响扩大

在张月红通过科学网发表的声明中,她表示《自然》杂志未经她本人同意,擅改 9 月 9 日刊发的这篇文章的标题,由《创新软件帮助中国编辑应对抄袭》改为了《一本中国期刊发现 31% 的投稿存在剽窃》。

这份声明被科学网报道后,包括《文汇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凤凰网等在内的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对此予以报道、转载。

2010 年 9 月 16 日,《文汇报》以《“论文抄袭率 31%”震荡波》为题,在头版要闻中对科学网上的此番争论进行了报道,并提出了“面对国内如此尴尬的学术处境和这般脆弱的科研道德,一味纠缠于‘31% 是否科学而’之类,这样争下去是不是偏题了”的诘问。

2010 年 9 月 17 日晚 11 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编发《浙大学报总编披露论文抄袭率 31%》新闻,介绍“在科学网上,就此事件已经发表的 20 多篇学者博客和几百条网友评论认为,张月红的言论有误导论之嫌,不能代表国内学术界现状”。随后,新华网、凤凰网、中青网、中国日报网等则*时间在上做了相关文章和视频转载,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和点评。

随着媒体的广泛报道与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以科学网博客为平台,此次争论的内容与范围,也从zui初的“31% 是否科学而”,逐渐扩展到如何才能杜绝学术不端现象,以及对于期刊抄袭现象根源的挖掘,继而引发了整个国内科研界对于学术不端现象的“百家争鸣”。而科学网这一平台,也名副其实发挥了“争鸣创新的原创发源地,凝聚共识、影响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助推剂”的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庆平在《如何预防学术论文造假?》中发出了“预防学术论文造假,首先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惩处制度,其次是研究团队本身要严把论文‘出炉’的每一关”的大声疾呼;中科院政策所研究员王铮发表博文《中国期刊的抄袭现象根子在哪里?》,认为在反抄袭问题上,“既不能无病呻吟或小病大呼;也不能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教授吕吉吉则在《学术论文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一文中表示,需要跳出对是否“抄袭”、有多少“抄袭”这种“就事论事”的争论,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相关的问题等等,引发了网友们的深思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产品对比 二维码 在线交流

扫一扫访问手机商铺

对比框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