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原料药机械|制剂机械|药品包装机械|制冷机械|饮片机械|仪器仪表|制药用水/气设备|通用机械

技术中心

制药网>技术中心>本期话题>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环保知识 | 从认识塑料垃圾的危害开始

来源:济南兰光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31日 11:19  

  塑料垃圾如今随处可见:地上,河流和海洋里,甚至是我们的体内。

  想要控制好塑料这一问题,绝非易事。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日益增长,废弃垃圾处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人提出要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然而另一些人却告诫说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塑料已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医疗领域和工业领域,对此人们无法视而不见。

  作为化工行业中的一种垃圾产品,塑料逐渐占领了整个世界。质量轻、不易断裂、耐高温、运用灵活且在生产制造中具有价格相对便宜的特点,塑料既可用于食品包装、玩具、服装和化妆品,又可以用于家具、汽车、计算机或医疗器械。

  事实上,现今已不存在没有经过塑料产品染指的生活领域了。

  从 1950 至 2015 的这些年间,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领域中产生了超过 83 亿吨塑料。据 2019 年度《Plastic Atlas》发表的数据显示“现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口,每一个人就会产生超过一吨的塑料垃圾”,这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其中有近 63 亿吨(占 75 %)已被丢弃 – 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产品和包装。

  其中大部分都得以回收利用了吗?非常遗憾,没有!

  正如“2019 年度《Plastic Atlas》”所揭示的那样,自 1950 年以来,所有被丢弃的塑料中,仅百分之九的塑料得到了回收利用,而现如今塑料垃圾的球回收率也才刚刚达到了 14 %,另有 14 % 扔进了焚化炉,40 % 还堆在垃圾填埋场。

  其余 (32 %) 的塑料被丢在沙滩上、被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吞食、漂在河流中、散落在大地田间、丢弃在路边。甚至在北极的冰层中也能发现微塑料的踪影。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每升海冰有时会含有超过 12,000 颗微塑料颗粒。

塑料,究竟是什么?

  “塑料”一词通常是指各种固体塑料,分为合成产品(由原油材料制成)或半合成产品(对天然聚合物如纤维素进行改性)。因此塑料是采用有机材料利用人工生产的物质。专家们认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超过 200 种不同类型的塑料。其中五种蕞为人熟知:

  聚乙烯 (PE):世界上使用蕞广泛的塑料,非常结实,主要用于制作饮料箱子和桶,也会被用于包装膜和塑料袋。 聚丙烯 (PP):非常耐用且坚固的塑料,主要用于医疗器械、汽车工业(内设)以及包装。 聚氯乙烯 (PVC):硬聚氯乙烯主要用于机械、窗框和管道,而软聚氯乙烯适用于电缆护套和 PVC 地板。 聚苯乙烯 (PS):简称为泡沫塑料,适用于包装以及建筑保温层。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此聚合物主要用来制造为人熟知的 PET 塑料瓶。此外,它还可用于纺织纤维(如摇粒绒)。

微塑料,悄然无息的洪流

  此报道是 2019 年中的头版消息:球平均每人每周可摄入高达五克的微塑料。大约相当于一张信用咔的重量4,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委托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研究得出的结果。

  而对人类身体带来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我们知道的是,我们正在不断地摄入这种永恒不灭的细小塑料颗粒,即所谓的微塑料或纳米塑料,“通过我们呼吸的空气、通过我们的食物和饮用水”引用 WWF 驻德国海洋保护协会的主管 Heike Vesper 的话。

  们还知道,塑料污染是一个荃球性问题,它与*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大的塑料颗粒分解成微塑料,这种现象在诸如蜂蜜、贝类和鱼类食品中均已得到了证实。其他来源还有塑料瓶中磨损的微塑料和呼吸空气中的合成纤维。如果我们不希望我们的体内有塑料存在,那我们每年必须阻止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Heike Vesper 明确指出。换句话说:我们毒害海洋,相当于毒害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呼吸的氧气,约有 70 % 来自于海洋。

微塑料 - 究竟是什么?

  根据 WWF 的定义,“微塑料代指粒径五毫米甚至更小的、不溶于水的固体塑料颗粒。微塑料的来源包括轮胎摩擦、较大塑料部件磨损,例如包装、清洗合成纺织品或化妆品行业中用到的微塑料颗粒。小块的塑料经河流、污水或城市排水被冲入大海。进入地表的微塑料,例如通过淤泥释放到田间。”这些小块经风吹日晒以及在湖泊海洋中随波逐流或渗入地表继续分解,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纳米塑料。

  没有塑料的世界很难想象。塑料在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中扮演着各种重要角色。从牙刷和牙齿填充物到午餐盒,从计算机到防水衣服,没有塑料的参与,如今的我们难于前行。但是我们必须更加谨慎行事,尽可能在可有可无的地方避免使用塑料。这不仅仅是劝诫用户,更重要的是告诫生产塑料产品的企业。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制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制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制药网,https://www.zy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