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泰州市金泰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 糖衣机,包衣机、混合机,颗粒机,粉碎机,压片机 |

12
公司信息
中医药发展态势
2006-7-17
王新陆
山东中医大学 250014
中医要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历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立的医学科学体系。综观医学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学那样将自然与人体、生态与心理、文化与科学放在活的有机体身上进行极为简单的规律性的抽象;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学那样将人体作为检验的对象,置于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反复验证其有效性;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学那样具有无可证伪性;因为它揭示的规律涵盖了整个宇宙自然。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医药学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需要发展了,我们应当看到,中医药学带有强烈的经验性和明显的粗糙性,中医理论的证伪性在细节上大量存在。中医理论的简单性*没有上升到数理形式的表达;中药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需要,中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有待于明确,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完善,去发展。现仅就中医药可能发展的态势进行简述,以抛砖引玉,祈正于同道。
1 中医学可能发展的态势
1.1 中医学发展规律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同于“理学"。应该属于“显学"的范畴。学习医学是为了应用,为了治疗疾病。医学发展的内源动力是人类疾病谱系的不断改变和临床治疗的需要,出现一个新的病种,我们就会有新的对策与药物。医学就发展了。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人文文化的渗透和哲学思想的指导,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促进和影响着中医的发展。
中医学术之洪流发源于《黄帝内经》,在历史长河中。受同时期的人文文化、自然科学的双重激荡。以机体病理生理现象为核心。以临床疾病为基础,呈波浪式向前发展。《黄帝内经》将其同时期的人文科学与天文、气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自然科学融合起来,以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论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正如张仲景所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泛发性伤寒时令病的流行,导致了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创立。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稳定,《局方》香燥之药较为盛行。金元时期疫病流行猖獗,直接导致刘完素伤寒学术思想的变革。李东垣生活于战乱频仍的时代,发现脾胃内伤是致死的根本原因,深感补脾胃之重要,终成补土一派。明清温病发作,“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十余口,无一口仅存者",此时非大剂石膏而不效,非大变平常法而不能,原有的伤寒辨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病种。叶天士、吴又可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也就应运而生了,有了一大批诸如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斑汤一类卓有疗效的方药。
不难看出,中医的发展是在疾病谱系的改变下不断丰富,不断调整自己的主体价值体系,保持和实现了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同时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的突破性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的繁荣为新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疾病谱系的变化决定了理论体系的变革与治疗方法的创新。中医学发展的飞跃过程均是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厚积薄发。zui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1.2 中医学发展的必然性
建国以来,中医药学在党的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的学说蜂起,出现了中医研究多学科、多极化、多层面、多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学说犹如江河澎湃,暗流涌动,新的中医理论呼之欲出。可以说中医学术达到了历*zui繁荣、zui兴盛的时期。理论变革的前奏首先是学术的繁荣,学术的繁荣又缘于疾病谱系的改变。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明确昭示我们:天变、地变、人变、病变,则必然导致治疗方法与理论的突变。运气不同,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代有疾呼,代有变革,中医才能代有发展。近年来,我国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疾病谱系有了较大的变化。致病因素也由过去的六淫、饮食劳逸、疠气、七情、药邪转向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新的因素。有人认为2l世纪的新疾病将为①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美国已发现患此病者达500万人,WHo 统计该病将危及世界人口的20% 左右);② 过敏疾病、变态反应疾病;③ 大楼综合征;④空调综合征;⑤计算机病;⑥ 高技术综合征;⑦ 生活方式病,等等。需要我们攻克的疾病有精神病、心脏病、肿瘤、中风、遗传病、糖尿病、艾滋病、皮肤病等。这些疾病大都是多因素疾病,遗传缺陷、后天影响、社会因素、环境污染、心理不健康、外界损伤等共同构成了现代疾病的病因。这些疾病的治疗,靠目前西药的单一成分、单一疗法往往达不到目的。中医治疗多因素疾病具有极大优势,但中医诊治方法过于简单朴素,作用机制又不十分清晰。并且原有的中医辨证体系在论治当今病证时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中医的发展是必然的。
1.3 中医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自产生之日起,无时不在发展。无时不在自我完善,其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临床疾病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系的改变无时不在要求治疗方法的进步与改变,方法的改变也必然导致理论的变革。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发展,并且必须按照其固有的发展轨迹进行自我发展,也就是说,中医学必须以中国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展的核心,以疾病谱系的改变作为发展的导向,以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发展的依据,以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zui终目的,进行独自发展。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来发展中医,如何使新的辨证体系与当今疾病谱系变化协调和同步,是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医发展之必需,也正是我们思考焦点之所在。中医学有其自身的*性和规律性,其发展必然有以下几个特征:① 中医基础理论必将依附于临床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很难割裂开来,中医基础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医基础绝不能像现代医学基础一样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现代医学有实验室作为支撑,而中医理论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或者说至少现阶段尚不能从实验室中获得,这与它的人文文化属性不能不说是同一问题。② 中医的发展不能违背其自身的规律性,它是在疾病谱系的改变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主体价值体系来保持和实现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这种自主性发展,并没有排除主体性地吸收、利用当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成果,这应该是中医发展的基本规律。简言之,就是自主性发展与主体性地吸收现代知识相结合,这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的、内源性的、自然演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这才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③中医的技能不能背离自己的特色和理论来进行表达。比如针灸、推拿、各种中药剂型的使用等,均不能脱离自己的理论来进行表达,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各自的效用。④ 中医应以临床疗效为评价体系,而不能*以实验来说明。同一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同一种病证,只能适用于单纯病、单纯药,不能适用于中医所治疗的复杂病。再者,中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不能*以实验来说明其理论的现代形态及生理学基础。⑤ 中医阴阳自和理论可能成为指导中医发展的目标模式。李政道博士说:“生命是宏观的,但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用微观层次的规律不能解释宏观现象。两个层次之间的差异是由自组织机制造成的。"我们常说的阴阳自和就是机体通过自组织调节机制达到和保持稳态目标,中医阴阳自和的自组织调节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发展的目标模式。“历史的事实说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总是即时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的,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识。过去没有认识这个东西,今天可以被认识,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将来可以被认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所在。中医在不断发展,可以设想,在2l世纪的前半叶,中医必然会从替代医学、自然医学的位置上升到主流医学位置,但这个上升过程是等不来的,中医学必须走进现代化横断学科、边缘学科、跨界学科不断涌现的大潮中。在这样一个背景里,随着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与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新的经验的积累,必然有新的理论的升华。其升华,必然会有新的辨证理论体系的提出,比如说针对诸多“现代病"、“富贵病"、“心身病"、“污染病"等进行辨证论治的脑血辨证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将会与传统的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必然会有新的科学领域理性观念的确定,比如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的自我评价体系;必然会有相关科学内容的科学进化过程,这就是自我蜕变,而不是外遇的、等待后动力的,由他人或其他学科强加或干预的改变。我们只要尊重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在世界上的辉煌是*可以实现的,并且西医强调的自主性物质概念与中医强调的系统性功能概念的结合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另外,对中医可能发展的态势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不要丢失了中医自己的主体价值体系,中医的发展不是用西医的认识和办法来解释中医,更不是把中医解释成西医;既不否认近代中医的发展,用虚无主义来看它;也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固步自封。中医一体化发展应该是继承与创新,建立在学术发展多极化、多元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一切科学知识、哲学知识以及各种可以充实和羽翼我们中医的知识,来构架中医发展的主体。应该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目标是发展中医,中医走向世界,方法是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摸着石头一直走过去,在走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实现自己。
2 中药学可能发展的态势
2.1 中药学目前的状况
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主要标志。这以后不断吸收多学科的成果。得以丰富和发展,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理论体系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近三百年来,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和发展,但就基本理论来说,却无明显的变化,仍然是《本草纲目》内容的沿袭,表现着与现代科学严重脱节的现象,限制了中药学固有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其发展。回顾近些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存在以下缺陷:① 中药的广泛栽培,造成中药性味的变化。对中药治病的机制,许多学者归结为补充微量元素、调节机体免疫、激活组织功能、促进人体自我调控机制等,但一些栽培药物的功用,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的贫瘠等均造成中药功能的变异。比如人参,野山参是益气养阴的*,白虎汤就是明证,但现在的人工栽培参不但不养阴,反而助火。陈无择说:“今人每多用栽培之品,力犹不逮也"。袁久荣老师《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一书中就指出,五种贝母均为百合科贝母植物的干燥鳞茎,但一阶导数光谱均有明显差异,不同产地的黄芩、天麻、钩藤等均可有紫外光谱的变化。说明相同名称的中药,其有效组分不同,也就是说中药产生了变异,而这种变异又必然会影响到临床的疗效。临床用药剂量越来越大,作用反而不明显,栽培中药已经产生了变异,功能也在蜕变,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另外,中药性味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辣椒归心、脾经,辛热、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但转基因食品的黄、红、绿、粉、紫等大辣椒和水果一样,肉厚多汁、味甘人脾,能有辛温的作用吗?再比如乌鸡白凤丸的乌鸡,多为圈养肉食鸡,由于喂养大量的激素、抗生素、骨粉等,其药理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② 中药复方研究的缺陷。目前的中药研究多是对每一味药进行药理、药效以及有效成分分析,然后再将诸药叠加,即是整个复方的成分和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割裂了中药传统理论,不注重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忽视了重要因素之间的及整体效能。③ 中药饮片缺乏质量标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少物品的生产均有质量标准,且越来越规范,而中药饮片却缺乏质量标准,致使中医临床疗效得不到保障,应用中药时或小心谨慎,或失之偏颇。比如说木通有利尿通淋、通经下乳的功能;山豆根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还有防己、细辛、杜仲,它们都能造成肾功能损害,但与这些药物的产地、品种、科属、剂量是否有关呢?应用这些药时是应该十分小心,但是否就不能再用了呢?再比如大黄,近来对其研究日深,发现大黄有健胃、利胆、止血、保肝、降压、清脂等许多功用,为我们使用大黄又开辟了许多有特殊功能的领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显而易见,建立中药系列栽培标准规范和质量标准规范是何等重要。
2.2 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药学本身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数十年来,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医药学工作者的重视,但审视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中药学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药的发展和中医的发展既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又有其自身的规律。中药的发展,如何将传统中药的特点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更便捷、更可靠、更容易为现代的新人类所接受,是其关键。中药学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主流应该是以中医治疗为理论依据,以中药传统理论为基础,对中药复方配伍的君、臣、佐、使以及整体观、协同观、拮抗互变观进行研究,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模式和机制研究。还可以研究单味药的功能,开辟新的给药途径等等。根本是获得“四效"(高、长、速、省)、“四小"(剂量、体积、毒性、不良反应)、“四便"(贮存、流通、携带、使用)的新一代中药。
基于以上分析,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可能发展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重修本草。如前所述,中药栽培和气候、土壤等的变化,使中药药效产生了极大变化,原有中药理论中的中药性、味、归经已经不符合现代中药的性能,这些问题必将会导致重修本草,以明确现代中药的性能,指导临床。② 中药的单味药理研究会导致中药配伍理论的变化。现在对单味药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在药物炮制上也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范围,单味饮片一粗颗粒一药粉(散剂)一提纯物(水提、醇提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单味药的制作工艺也日渐完善。因为单味药的作用逐渐明确,中药组方配伍理论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说可以在君、臣、佐、使的基础上提出援药理论。像穿山甲、淫羊藿,有很好的抗超敏反应作用,在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可以收到较好疗效,这是传统的君、臣、佐、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可谓之援药。援药理论的提出将丰富中药组方配伍理论,使其出现新的格局,并使中药作用机制更加明确。③中药复方的研究将会加强,并zui终导致中药剂型的变革。中药复方研究有两个层面:一是复方的剂型改造,一是复方的疗效系统建立。前者现在做的好的有复方丹参滴丸、六味地黄滴丸,还有生脉饮、清开灵等注射用针剂,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多途径给药将成为中药复方制剂应用的方向。后者比较复杂,复方的疗效体系建立、复方的多靶点、多效应研究有许多现在的手段尚不能予以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中药复方研究将会依附于中药传统理论,注重中药配伍规律、各种药物之间的及其整体效能。④ 新的草药品种不断开发。近些年来,有一些新开发的中草药相继出现,许多已经对某些顽症有所突破,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例如,雷公藤,该药zui早在临床应用于1962年。福建古田县麻风防治院用此药治疗麻风,*,神经病、关节痛均可缓解。20世纪70年代渐得推广,发现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肿瘤等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病、胃病、皮肤病等等。绞股蓝,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曾作为充饥的野菜用,其药用价值一直未被发现。1972年云南省曲靖地区用绞股蓝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537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已认定其为“名贵中药",认为有降血脂、抗衰老、增强免疫、保肝、抗溃疡等作用。类似的药物尚有月见草、大蒜等。可以预见,新草药的出现必然会丰富我们的药物大家庭。需要注意的是,对中药的发展,只要能治病,单体也好整株也好,复方也好单味药也好,都可以研究开发,但作为中药,仍应该是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使用,才能体现中药的*的功用。⑤ 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研究中药。目前,许多学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西药的药物成分已用分子表达,药物的功效也多借助多种仪器和在体内的生物活性来表达,然而中药在多数情况下却采用人体的望、闻、嗅、尝、摸的功能来鉴定其物种。这样就难以表述药物性能的本质,也难以表述药物的微观状况,不利于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所以,中药研究必将密切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药的功效不仅可用中医药术语表达,更能用通用的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进而确定中药药物结构和功效的关系,把中药制备和应用的原理阐述清楚。⑥ 中药将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补偏救弊,也就是说在疾病处于潜隐状态或者仅仅出现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时,就可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药对疾病进行预防,这是中医药的优势,也符合以预防为主的未来医学思想。总之,中药学应该按照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去发展,并且对中药理论和相关内容给以现代科学的阐述,使其与现代科学处于同步化状态,这样,中药学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3 结语
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中医药学正处于将要变革的关键时期,致病因素、疾病谱系的改变为中医理论的突破提供了机遇,临床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多种理论的提出、边缘学科的渗透、现代哲学思想的改变、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必将使中医药学进人多元化发展的昌盛时期,中医学与中药学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顺从自身发展的规律蓬勃发展。中医药学做为一门行之有效的医学学科,可以断言它的发展是停止的,也是会日渐完善、日渐成熟的。
山东中医大学 250014
中医要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历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立的医学科学体系。综观医学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学那样将自然与人体、生态与心理、文化与科学放在活的有机体身上进行极为简单的规律性的抽象;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学那样将人体作为检验的对象,置于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反复验证其有效性;没有一种医学能像中医药学那样具有无可证伪性;因为它揭示的规律涵盖了整个宇宙自然。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医药学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需要发展了,我们应当看到,中医药学带有强烈的经验性和明显的粗糙性,中医理论的证伪性在细节上大量存在。中医理论的简单性*没有上升到数理形式的表达;中药理论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需要,中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有待于明确,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完善,去发展。现仅就中医药可能发展的态势进行简述,以抛砖引玉,祈正于同道。
1 中医学可能发展的态势
1.1 中医学发展规律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同于“理学"。应该属于“显学"的范畴。学习医学是为了应用,为了治疗疾病。医学发展的内源动力是人类疾病谱系的不断改变和临床治疗的需要,出现一个新的病种,我们就会有新的对策与药物。医学就发展了。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人文文化的渗透和哲学思想的指导,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在促进和影响着中医的发展。
中医学术之洪流发源于《黄帝内经》,在历史长河中。受同时期的人文文化、自然科学的双重激荡。以机体病理生理现象为核心。以临床疾病为基础,呈波浪式向前发展。《黄帝内经》将其同时期的人文科学与天文、气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等自然科学融合起来,以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论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象经络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正如张仲景所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泛发性伤寒时令病的流行,导致了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创立。北宋时期,国家相对稳定,《局方》香燥之药较为盛行。金元时期疫病流行猖獗,直接导致刘完素伤寒学术思想的变革。李东垣生活于战乱频仍的时代,发现脾胃内伤是致死的根本原因,深感补脾胃之重要,终成补土一派。明清温病发作,“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十余口,无一口仅存者",此时非大剂石膏而不效,非大变平常法而不能,原有的伤寒辨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病种。叶天士、吴又可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也就应运而生了,有了一大批诸如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斑汤一类卓有疗效的方药。
不难看出,中医的发展是在疾病谱系的改变下不断丰富,不断调整自己的主体价值体系,保持和实现了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同时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的突破性发展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的繁荣为新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疾病谱系的变化决定了理论体系的变革与治疗方法的创新。中医学发展的飞跃过程均是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厚积薄发。zui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1.2 中医学发展的必然性
建国以来,中医药学在党的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新的学说蜂起,出现了中医研究多学科、多极化、多层面、多家争鸣的局面,中医学说犹如江河澎湃,暗流涌动,新的中医理论呼之欲出。可以说中医学术达到了历*zui繁荣、zui兴盛的时期。理论变革的前奏首先是学术的繁荣,学术的繁荣又缘于疾病谱系的改变。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明确昭示我们:天变、地变、人变、病变,则必然导致治疗方法与理论的突变。运气不同,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代有疾呼,代有变革,中医才能代有发展。近年来,我国传染病已经得到控制,疾病谱系有了较大的变化。致病因素也由过去的六淫、饮食劳逸、疠气、七情、药邪转向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新的因素。有人认为2l世纪的新疾病将为①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美国已发现患此病者达500万人,WHo 统计该病将危及世界人口的20% 左右);② 过敏疾病、变态反应疾病;③ 大楼综合征;④空调综合征;⑤计算机病;⑥ 高技术综合征;⑦ 生活方式病,等等。需要我们攻克的疾病有精神病、心脏病、肿瘤、中风、遗传病、糖尿病、艾滋病、皮肤病等。这些疾病大都是多因素疾病,遗传缺陷、后天影响、社会因素、环境污染、心理不健康、外界损伤等共同构成了现代疾病的病因。这些疾病的治疗,靠目前西药的单一成分、单一疗法往往达不到目的。中医治疗多因素疾病具有极大优势,但中医诊治方法过于简单朴素,作用机制又不十分清晰。并且原有的中医辨证体系在论治当今病证时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中医的发展是必然的。
1.3 中医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自产生之日起,无时不在发展。无时不在自我完善,其发展的原动力就是临床疾病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系的改变无时不在要求治疗方法的进步与改变,方法的改变也必然导致理论的变革。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发展,并且必须按照其固有的发展轨迹进行自我发展,也就是说,中医学必须以中国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作为发展的核心,以疾病谱系的改变作为发展的导向,以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发展的依据,以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zui终目的,进行独自发展。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来发展中医,如何使新的辨证体系与当今疾病谱系变化协调和同步,是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医发展之必需,也正是我们思考焦点之所在。中医学有其自身的*性和规律性,其发展必然有以下几个特征:① 中医基础理论必将依附于临床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很难割裂开来,中医基础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医基础绝不能像现代医学基础一样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现代医学有实验室作为支撑,而中医理论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获得,或者说至少现阶段尚不能从实验室中获得,这与它的人文文化属性不能不说是同一问题。② 中医的发展不能违背其自身的规律性,它是在疾病谱系的改变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主体价值体系来保持和实现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这种自主性发展,并没有排除主体性地吸收、利用当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成果,这应该是中医发展的基本规律。简言之,就是自主性发展与主体性地吸收现代知识相结合,这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的、内源性的、自然演变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这才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③中医的技能不能背离自己的特色和理论来进行表达。比如针灸、推拿、各种中药剂型的使用等,均不能脱离自己的理论来进行表达,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各自的效用。④ 中医应以临床疗效为评价体系,而不能*以实验来说明。同一种治疗方法应用于同一种病证,只能适用于单纯病、单纯药,不能适用于中医所治疗的复杂病。再者,中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不能*以实验来说明其理论的现代形态及生理学基础。⑤ 中医阴阳自和理论可能成为指导中医发展的目标模式。李政道博士说:“生命是宏观的,但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用微观层次的规律不能解释宏观现象。两个层次之间的差异是由自组织机制造成的。"我们常说的阴阳自和就是机体通过自组织调节机制达到和保持稳态目标,中医阴阳自和的自组织调节理论可以指导中医发展的目标模式。“历史的事实说明,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不总是即时即刻就能全面把握它的,规律性的东西往往要通过现象的不断往复才能更明确地被人们认识。过去没有认识这个东西,今天可以被认识,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将来可以被认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所在。中医在不断发展,可以设想,在2l世纪的前半叶,中医必然会从替代医学、自然医学的位置上升到主流医学位置,但这个上升过程是等不来的,中医学必须走进现代化横断学科、边缘学科、跨界学科不断涌现的大潮中。在这样一个背景里,随着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与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新的经验的积累,必然有新的理论的升华。其升华,必然会有新的辨证理论体系的提出,比如说针对诸多“现代病"、“富贵病"、“心身病"、“污染病"等进行辨证论治的脑血辨证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将会与传统的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必然会有新的科学领域理性观念的确定,比如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的自我评价体系;必然会有相关科学内容的科学进化过程,这就是自我蜕变,而不是外遇的、等待后动力的,由他人或其他学科强加或干预的改变。我们只要尊重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在世界上的辉煌是*可以实现的,并且西医强调的自主性物质概念与中医强调的系统性功能概念的结合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另外,对中医可能发展的态势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不要丢失了中医自己的主体价值体系,中医的发展不是用西医的认识和办法来解释中医,更不是把中医解释成西医;既不否认近代中医的发展,用虚无主义来看它;也不能用静止的观点来看,固步自封。中医一体化发展应该是继承与创新,建立在学术发展多极化、多元化的基础上,用现代的一切科学知识、哲学知识以及各种可以充实和羽翼我们中医的知识,来构架中医发展的主体。应该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目标是发展中医,中医走向世界,方法是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摸着石头一直走过去,在走的过程中丰富自己、实现自己。
2 中药学可能发展的态势
2.1 中药学目前的状况
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为主要标志。这以后不断吸收多学科的成果。得以丰富和发展,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药理论体系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近三百年来,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和发展,但就基本理论来说,却无明显的变化,仍然是《本草纲目》内容的沿袭,表现着与现代科学严重脱节的现象,限制了中药学固有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其发展。回顾近些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存在以下缺陷:① 中药的广泛栽培,造成中药性味的变化。对中药治病的机制,许多学者归结为补充微量元素、调节机体免疫、激活组织功能、促进人体自我调控机制等,但一些栽培药物的功用,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土壤的贫瘠等均造成中药功能的变异。比如人参,野山参是益气养阴的*,白虎汤就是明证,但现在的人工栽培参不但不养阴,反而助火。陈无择说:“今人每多用栽培之品,力犹不逮也"。袁久荣老师《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一书中就指出,五种贝母均为百合科贝母植物的干燥鳞茎,但一阶导数光谱均有明显差异,不同产地的黄芩、天麻、钩藤等均可有紫外光谱的变化。说明相同名称的中药,其有效组分不同,也就是说中药产生了变异,而这种变异又必然会影响到临床的疗效。临床用药剂量越来越大,作用反而不明显,栽培中药已经产生了变异,功能也在蜕变,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另外,中药性味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辣椒归心、脾经,辛热、温中散寒、开胃消食,但转基因食品的黄、红、绿、粉、紫等大辣椒和水果一样,肉厚多汁、味甘人脾,能有辛温的作用吗?再比如乌鸡白凤丸的乌鸡,多为圈养肉食鸡,由于喂养大量的激素、抗生素、骨粉等,其药理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② 中药复方研究的缺陷。目前的中药研究多是对每一味药进行药理、药效以及有效成分分析,然后再将诸药叠加,即是整个复方的成分和作用,这种研究方法割裂了中药传统理论,不注重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忽视了重要因素之间的及整体效能。③ 中药饮片缺乏质量标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少物品的生产均有质量标准,且越来越规范,而中药饮片却缺乏质量标准,致使中医临床疗效得不到保障,应用中药时或小心谨慎,或失之偏颇。比如说木通有利尿通淋、通经下乳的功能;山豆根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作用,还有防己、细辛、杜仲,它们都能造成肾功能损害,但与这些药物的产地、品种、科属、剂量是否有关呢?应用这些药时是应该十分小心,但是否就不能再用了呢?再比如大黄,近来对其研究日深,发现大黄有健胃、利胆、止血、保肝、降压、清脂等许多功用,为我们使用大黄又开辟了许多有特殊功能的领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显而易见,建立中药系列栽培标准规范和质量标准规范是何等重要。
2.2 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中药学本身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数十年来,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医药学工作者的重视,但审视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中药学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药的发展和中医的发展既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又有其自身的规律。中药的发展,如何将传统中药的特点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更便捷、更可靠、更容易为现代的新人类所接受,是其关键。中药学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主流应该是以中医治疗为理论依据,以中药传统理论为基础,对中药复方配伍的君、臣、佐、使以及整体观、协同观、拮抗互变观进行研究,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模式和机制研究。还可以研究单味药的功能,开辟新的给药途径等等。根本是获得“四效"(高、长、速、省)、“四小"(剂量、体积、毒性、不良反应)、“四便"(贮存、流通、携带、使用)的新一代中药。
基于以上分析,中药理论和中药研究可能发展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重修本草。如前所述,中药栽培和气候、土壤等的变化,使中药药效产生了极大变化,原有中药理论中的中药性、味、归经已经不符合现代中药的性能,这些问题必将会导致重修本草,以明确现代中药的性能,指导临床。② 中药的单味药理研究会导致中药配伍理论的变化。现在对单味药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在药物炮制上也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范围,单味饮片一粗颗粒一药粉(散剂)一提纯物(水提、醇提等),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单味药的制作工艺也日渐完善。因为单味药的作用逐渐明确,中药组方配伍理论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说可以在君、臣、佐、使的基础上提出援药理论。像穿山甲、淫羊藿,有很好的抗超敏反应作用,在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治疗中使用,可以收到较好疗效,这是传统的君、臣、佐、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可谓之援药。援药理论的提出将丰富中药组方配伍理论,使其出现新的格局,并使中药作用机制更加明确。③中药复方的研究将会加强,并zui终导致中药剂型的变革。中药复方研究有两个层面:一是复方的剂型改造,一是复方的疗效系统建立。前者现在做的好的有复方丹参滴丸、六味地黄滴丸,还有生脉饮、清开灵等注射用针剂,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多途径给药将成为中药复方制剂应用的方向。后者比较复杂,复方的疗效体系建立、复方的多靶点、多效应研究有许多现在的手段尚不能予以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的是,中药复方研究将会依附于中药传统理论,注重中药配伍规律、各种药物之间的及其整体效能。④ 新的草药品种不断开发。近些年来,有一些新开发的中草药相继出现,许多已经对某些顽症有所突破,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例如,雷公藤,该药zui早在临床应用于1962年。福建古田县麻风防治院用此药治疗麻风,*,神经病、关节痛均可缓解。20世纪70年代渐得推广,发现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肿瘤等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病、胃病、皮肤病等等。绞股蓝,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曾作为充饥的野菜用,其药用价值一直未被发现。1972年云南省曲靖地区用绞股蓝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537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已认定其为“名贵中药",认为有降血脂、抗衰老、增强免疫、保肝、抗溃疡等作用。类似的药物尚有月见草、大蒜等。可以预见,新草药的出现必然会丰富我们的药物大家庭。需要注意的是,对中药的发展,只要能治病,单体也好整株也好,复方也好单味药也好,都可以研究开发,但作为中药,仍应该是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使用,才能体现中药的*的功用。⑤ 借助于高科技知识研究中药。目前,许多学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西药的药物成分已用分子表达,药物的功效也多借助多种仪器和在体内的生物活性来表达,然而中药在多数情况下却采用人体的望、闻、嗅、尝、摸的功能来鉴定其物种。这样就难以表述药物性能的本质,也难以表述药物的微观状况,不利于中药质量标准的规范化。所以,中药研究必将密切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中药的功效不仅可用中医药术语表达,更能用通用的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进而确定中药药物结构和功效的关系,把中药制备和应用的原理阐述清楚。⑥ 中药将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补偏救弊,也就是说在疾病处于潜隐状态或者仅仅出现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时,就可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药对疾病进行预防,这是中医药的优势,也符合以预防为主的未来医学思想。总之,中药学应该按照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去发展,并且对中药理论和相关内容给以现代科学的阐述,使其与现代科学处于同步化状态,这样,中药学才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3 结语
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中医药学正处于将要变革的关键时期,致病因素、疾病谱系的改变为中医理论的突破提供了机遇,临床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多种理论的提出、边缘学科的渗透、现代哲学思想的改变、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必将使中医药学进人多元化发展的昌盛时期,中医学与中药学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顺从自身发展的规律蓬勃发展。中医药学做为一门行之有效的医学学科,可以断言它的发展是停止的,也是会日渐完善、日渐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