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 联系人:
- 程成
- 电话:
- 021-60348496
- 手机:
- 18121453965
- 传真:
- 021-51632657
- 地址:
- 上海市松江加工园区
- 网址:
- www.qiyibio.com
扫一扫访问手机商铺

微信扫码进入微名片
-
06
2015年
09月 -
一种名为Polybia的巴西胡蜂可分泌含有强大抗癌成分的毒液来保护自己,但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未弄清毒液中被称为MP1的毒素为何能选择性破坏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9月1日刊登在《生物物理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给出了答案——MP1毒素与一种分布于癌细胞表面的脂质共同作用,使细胞膜生成孔洞,可以促使癌细胞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泄漏出去。此前的研究表明,MP1毒素这种抗菌的多肽物质能够抑制前列腺和膀胱癌的癌细胞增长,还能在多药物组合作用下抵抗白血病癌细胞。研究人员猜测,MP1毒素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的行为【查看全文】
-
02
2015年
09月 -
1日启动的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将依托首都脑科学研究优势,瞄准脑科学研究前沿,围绕人类脑健康和脑疾病治疗重大需求,以及通讯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重要机遇,从“脑认知与脑医学”及“脑认知与类脑计算”两方面进行布局,在开展前沿研究的同时,注重实际应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介绍,北京在脑科学研究方面,拥有全国zui完整的学科布局、zui强的研究队伍、*的实验条件和技术资源。北京市科委将推动脑科学重大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到2020年形成跨部门、跨学科的“脑认知与脑医学”研究支撑平台,建成支撑“脑认知与类【查看全文】
-
01
2015年
09月 -
研究表明,科学家通过为癌细胞补充小核糖核酸,有可能把癌细胞还原成健康细胞。这是对人体部分细胞生长机制的重要探索成果,如果能深入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对未来数年内癌症治疗研发将有非常大的助推作用。一份zui近发表在英国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的研究报告显示,为癌细胞补充小核糖核酸,恢复细胞的正常生长机制,有可能把癌细胞还原成健康细胞。此前科学界认为,细胞的黏附分子仅仅是像“胶水”一样把细胞黏合在一起。但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发现,黏附分子除上述作用外,还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它能通过小核糖核酸来传【查看全文】
-
31
2015年
08月 -
《自然—通讯》近日在线发表了一种有潜力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疫苗。这种疫苗在小鼠和猕猴身上成功展现了可对这种冠状病毒的约旦N3毒株产生免疫力。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从2012年被发现以来,发病数量大约在1118到1142例之间,已经产生了423到465例死亡病例。当前对该病毒如何传播的方式仍了解不多,有一种科学家存疑但并未确认的病毒宿主。至今为止尚未有治疗该病毒在人群中产生严重呼吸道疾病症状的办法。美国马里兰州国立卫生研究院的Wing-PuiKong、BarneyGraha【查看全文】
-
29
2015年
08月 -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中内启光等人进行的iPS细胞(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治疗癌症的实验在小白鼠身上取得成功。研究人员将iPS细胞培养出的免疫细胞注入小白鼠体内,恢复其免疫功能,进而攻击癌细胞使之变小。据悉,今后数年内,研究人员将在癌症患者身上进行临床验证。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8月28日的美国科学杂志《StemCellReports》(电子版)上。本次实验中,研究者首先将病毒感染造成的人类癌变细胞移植到小白鼠体内,然后利用iPS细胞培育出杀伤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再回植到小白鼠体内。结果显示,免疫细胞充分发挥【查看全文】
-
28
2015年
08月 -
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的研究人员zui近搞清了如何制造带有仿生记忆的装置。乍一看,这似乎只是在新鲜玩意上取得的进展,但事实是:它们能像人类大脑那样存储信息。这有点像从照相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古老时代过渡到今天,我们今天能通过“有深浅、明暗和纹理变化的全彩画面来还原记忆”。研究人员预计,不出几年,这一发明将促使制造功能更强劲的小型芯片取得进展。而这些新储存元件或许将成为构建仿生大脑的起点,从而推动机器人研究zui令人向往的领域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据美国“智谋者”8月26日报道,而这场【查看全文】
-
27
2015年
08月 -
一项大型基因研究今天证实,体内维生素D含量低与多发性硬化症风险高有关,专家表示,这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性,有助于提供更完善的治疗与预防。法新社报导,先前的观察性研究已发现人体维生素D含量低与多发性硬化症之间的关联。维生素D可从阳光与特定食物中摄取。多发性硬化症是使人衰弱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影响大脑与脊髓,常在20到50岁民众身上诊断到,目前病因不明,也还没找到*之道。不过,这些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人员无法证明维生素D含量低将导致多发性硬化症,可能只是显示生病的人较常待在室内并接受更少的阳光。研究是【查看全文】
-
27
2015年
08月 -
目前,核酸筛检系统(NucleicAcidsTesting,NAT)已广泛用于血制品常规病原体(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的核酸检测,极大降低了相关疾病的输血传播。但是,在输血感染性风险中,血小板的细菌污染及相关败血症性输血反应仍是棘手的问题。将核酸筛检技术用于细菌污染检测还有不少困难,包括:1、细菌污染不像特定病原体,没有统一的标准品;2、缺少合适的内参质控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3、核酸扩增聚合酶(Taq)大多是细菌来源,带有痕量的细菌核酸成分。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血液免【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