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原料药机械|制剂机械|药品包装机械|制冷机械|饮片机械|仪器仪表|制药用水/气设备|通用机械

技术中心

制药网>技术中心>本期话题>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制药设备与原料药品成本增加,导致药品价格高

来源:天津市华悦桐达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2012年02月28日 14:50  

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

  1.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进步。 2000年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2332亿元,年均增长17.5%,高于"九五"计划15%的目标。实现产业增加值578亿元,年均增长15.5%。医药贸易销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比1995年增加705亿元,年均增长13.4%。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达64亿美元,其中:出口3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8亿美元,年均增长4.8%,医药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医药产业实现利税总额270亿元,比1995年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18.6%,实现利润143.8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94.3亿元,年均增长24.5%,均逾额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18%的目标。医药贸易实现利润7.6亿元,比1995年增长4亿元,年均增长16.1%。医药行业实现了效益增长快于总量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

  医药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2.医药经济结构有所改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吞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进步了生产集中度。目前,医药行业已有25家企业进进国家520家大型企业的行列。医药产业销售额前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35.7%,比"八五"末的19.7%进步了16个百分点,一批上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青霉素、维生素C、合成维生素E、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大吨位产品的生产企业数目已大幅度减少。片剂、粉针剂、水针剂、输液、胶囊5大类制剂前50家的生产集中度分别达到44.3%、97.6%、66.5%、58.9%和56.2%。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式。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55%下降到36.1%。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医药贸易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贸易一统天下的格式,产权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团体。经营方式开始转变,总代理、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连锁经营在"九五"期间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近200家医药连锁企业,连锁经营的药店超过5000个。一批企业积极进行了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与试点。 西部地区的医药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四川己成为我国中药生产大省,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内蒙、广西等省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上风,已成为我国民族药生产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

  科教兴药"取得一定成绩

  3."科教兴药"取得一定成绩。 医药行业贯彻"科教兴药"方针,加大了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力度,1999年新产品产值率达15.8%。"九五"期间,我国医药企业与科研单位共获得各类新药证书5043个,涉及2112个品种,其中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08个。 临床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β内酰胺类系列产品在抗生素类化学原料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5.3%进步到1999年末的20.3%;一些紧缺的医药关键中间体如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往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异植物醇、*基氢醌等基本实现了替换进口。自然维生素E,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重要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控释、缓释、透皮等新剂型有较大发展。 分离与纯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微囊化及靶向技术等一批*在医药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青霉素产率已由"八五"末的0.7-0.8吨/年?立方米发酵容积进步到目前的1.0-1.1吨,维生素C的总收率由"八五"末的48%进步到60%左釉痘地塞米松生产采用生物脱氢新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本钱,进步了竞争力,不仅替换了进口,而且有批量出口。中药新产品开发加快,尤其是在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消化系统、肝炎等疾病方面的新品种有所突破。中药"杏灵颗粒"、"丹参滴医药流向管理丸"已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物治理局)的预审,并进进临床试验,为中药进进市场又迈出了一步。躲药等民族药物也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向了全国。 制药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进步。"九五"期间,有一大批*、适用的设备如双环流气升式发酵反应器、动态提取设备、微孔滤膜过滤器等实现了产业化,并广泛应用到制药产业生产中。一批企业通过了*。到2000年底,有780多个制药企业(车间、剂型)通过了GMP(药品生产质量治理规范)认证,药品质量有所进步。 医疗器械中的一些高、精、尖产品如磁共振、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彩色B超等实现了产业化,中低能直线加速器等基本实现国产化,旋转式伽玛刀、数字减影成像系统、激光手术器、纤维光纤内窥镜等能批量生产,符合技术标准的全中文直接数字化X线医学影像系统在我国研制成功并投进了临床应用,大功率二氧化碳心脏激光治疗仪研制成功并获得了国家。医疗器械产品标准逐渐与标准接轨,零部件的配套采购已开始实现化,有近100家企业通过了*。

  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绩

  4.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绩。 医药行业是我国zui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也是利用外资比较成功的行业。目前,世界*20位的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医药贸易的中外合资试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这些"三资"企业的建立,不仅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经营方式与治理理念,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存在的主要题目

  医药企业多

  1.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题目突出,缺乏大型。 全国医药产业企业3613荚冬其中大型企业423荚冬只占总数的11.7%。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治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国家的水平。2000年,我国医药产业销售额zui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药品*的60%左右。

  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形成,医药科技投进不足,缺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产品更新慢,重复严重。化学原料药中97%的品种是"仿制"产品。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品牌少。有些产品如庆大霉素、扑热息痛、维生素B1、甲硝唑等制剂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即便是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也很严重,如二类新药左旋氧氟沙星制剂就有34个企业生产、克拉霉素制剂有35个企业生产。 应用*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较慢。多数老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不高,工艺落后,本钱高,缺乏竞争能力。

  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3.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式基本打破以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屡禁不止。加上生产领域多年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致使多数品种严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略冬治理任务艰巨。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4.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较差。 我国自己能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数是附加值较低的常规中低档产品,而临床上所需的高、精、尖医疗器械与新型实用医疗设备多数需进口。常规医疗器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慢、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医疗卫生高质量的要求,产品返修率与停机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不稳定。

  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5.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 我国已是上原料药生产大国,但对药物制剂技术开发研究不够,制剂水平低,大多数制剂产品质量不高,难以进进市场;我国均匀一种原料药只能做成三种制剂,而国外一种原料药能做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制剂技术落后,制剂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

  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公道

  6.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公道。 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产品出口比重较低。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市场的意识与机制。

  市场环境发展趋势

  经济化影响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进、*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化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增强竞争力,通过大规模的联合与吞并和资本市场运作,建立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扩大*。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对手变得强大。国内市场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使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2.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产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疑难疾病熟悉的深化,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将极大地改变医药产业的面貌。世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上风,实施垄断,我国医药将在生物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3.自然药物***涌起。 随着回回自然潮流的涌起,市场对自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自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自然药物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市场提供了机遇。

  国内外市场猜测

  市场

  1996年1999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2000年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尽管各国政府均在控制医药用度的增长,但由于新药开发,人口结构变化及人们对健康预期的进步,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2005年将达5400亿美元左右。今后医药市场发展的取向和趋势是: (1)所有发达国荚定以及少数发展中国荚订人口日趋老龄化,适合老龄人口疾病特点的治疗药品需求量增大; (2)由于住院医疗用度昂贵,凡是能够缩短住院日,特别是能够改变住院治疗为门诊治疗的新药都有*的发展远景。能进步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 (3)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疾病谱的变化,一些医疗领域尚缺乏、殊效药物,从而为新药创终贯供了机遇; (4)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使很多疑难病症得到有效治疗,预计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将逐步扩大在世界医药市场的份额; (5)非药品稳步增长,预防性药品及与保健相关的产品将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内市场

  我国医药市场除受市场的影响之外,还将受以下国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 (1)居民生活水平进步。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_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药品消费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进步,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十五"期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全面展开,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它的实施,一方面将扩大医疗保险人群范围,即从目前的1.6亿增加到3亿,另一方面将调整不公道的医药消费,抑制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及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的使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上会促进医药产品的消费,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 (3)城镇化水平进步。2000年,我国有4.6亿城镇人口,并且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十五"期间,每年约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7:1,城镇化的发展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4)人口净增长。2000年,中国有12.95亿人口,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 (5)人口老龄化。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达8812万人,我国已进进老龄化社会,预计"十五"期间还将以年增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将超过1亿。"十五"期间老年人用药总额将有较大增长。 (6)药品分类治理制度的实施。随着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零售药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左右 (7)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预防网的加强、农民收进的进步,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是医药市场主要增

  发展方向

  (1)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存量,严格控制新建制药企业,引导新的生物工程药物品种向现有企业集中。 (2)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尽快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鼓励国有经济增加在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上的投进,以占领技术制高点,扩大控制力。 (3)加强*、军事医学*、中国医学*及有关生物技术科研机构与重点医药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引导企业早期参与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4)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科研补助、技改贴息及企业资本金注进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 (5)重点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进步发酵水平、降低消耗。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爱滋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现有生物技术产品的新剂型,包括涂剂、栓剂、气雾剂、滴剂等;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濒危和稀缺中药材。

  推进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上风的产业之一,加进世贸组织和自然药物需求的日益扩大,将为中药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机遇。但由于中药产业基础较差,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部分中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工艺技术落后,不能对中药进行有效的提取、纯化;中成药制剂水平较落后,影响名优传统中成药在市场的竞争力;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较落后。这些题目严重制约了中药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为保持中药上风,"十五"期间中药行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处理继续与创新的关系,鉴戒自然药物的发展经验,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与接轨。 (2)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治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进步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研究。规范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逐步制定全国同一的饮片炮制规范。加快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和饮片的研究,建立饮片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毒性中药饮片的生产治理。 (4)中成药生产要积极推广应用*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进步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开发新的中药剂型。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进药品市场。 (5)加强重点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中药企业的技术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挥已有的基础,通过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切实进步中药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

  发展上风原料药

  我国化学原料药有相当基础,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出口大国,2000年出口22.5亿美元,在世界化学原料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有60多种化学原料药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努力扩大化学原料药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医药行业实檀越动"走出往"战略的重要内容。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短缺的产品及新的出口上风产品。克服主要依靠维生素C、扑热息痛等少数品种出口的状况,发展更多的高附加值出口品种。 (2)克服过分依靠北美、西欧两大市场的情况,努力开拓东欧、非洲、亚洲、拉美等广阔的市场。 (3)深进研究竞争对手,支持企业按惯例建立自主的营销网络,由供给中间商逐步转为直接供给用户。鼓励出口企业间的联合与协调,努力建立有效的出口产品协调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到海外直接投资创办制药企业,促进产品出口。 (4)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β内酰胺类、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进步产品质量、进步产率、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本钱的共性技术。 (5)充分发挥石家庄、沈阳、山东、哈尔滨、重庆等老医药产业基地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进步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发展新产品,完善环保设施。 (6)鼓励出口产品向上风企业集中。 通过以上措施,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争取到2005年,我国化学原料药的*有大幅度进步,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处方药专业化学术推广的操盘真经

  处方药的关系营销(带金)有两个先天的不足: 1、仅仅体现了药品的普通商品属性,没有将产品的内涵体现为高价值; 2、仅仅停留在“销售”的层面而非“营销”的层面,竞争手段单一。 在获取批号困难、贸易贿赂艰险的逐步规范的医药市场,关系营销(带金)直接导致好产品没有好品牌,卖产品依靠拼政策,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好产品卖不了好价格;好产品不长命; 处方药必须要走专业化学术推广之路,才能将产品做的好、做的大、做的长。国内尽大部分企业对专业化学术推广只知其形而不知其神,有一些企业做学术不得要领、做专业缺乏能力,照外企之猫画自身之虎,投进大产出少,茫然无措。 本课程系携讲师近年来成功运作多个外企产品之经验,结合为国内企业所做的多个咨询案例之体会,精心设计而成,即适合市场发展需要,又适应企业实际需求,既有思想、又有实用工具、还有出色案例,是迄今国内*的实战派处方药专业化学术推广培训课程。 讲师:马宝琳 擅长战略、营销、品牌。医学硕士、导师胡大一教授;MBA。现任北京时代方略企业治理咨询有限公司项目、《销售与市场》专栏作者、中国本土迄今*的4A公司客户总监、杨森、辉瑞、拜耳营销顾问。曾任职于EUROLife和国内医药企业,历任客户总监、营销总监等职。医药市场“金手指”。曾以“采乐应该放到药店里卖”一句话拯救了杨森的采乐,被誉为“一字价值300万”。外资药企幕后操盘手;民营药企前线操盘手;有处方药和OTC实战操盘经验和丰富的营销治理经验。 如何使价值倍增 处方药营销的三重境界 专业化的产品战略定位和产品定位 物料设计的思想流程和应用 专业化学术推广的招数本质和创新 创建专业化的品牌形象和*产品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近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产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实现产业增加值1475.17亿元,同比增长17.5%;新产品产值621.91亿元,同比增长23.58%。累计完成化学原料药生产123.84万吨,同比增长36.9%,实现中成药生产75.89万吨,同比增长11.6%。 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产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实现累计产业销售产值5267.82亿元,同比增长19.41%;完成累计出***货值670.59亿元,同比增长25.51%,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1.1%。 2007年上半年,中国医药经济增速加快,行业效益明显回升。医药产业完成累计产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1%;销售收进达2677.82亿元,同比增长21.75%;利润总额达231.14亿元,同比增长34.06%。 2007年1-9月份,中国医药商品实现进出口总额119.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9%。其中,进口总额为5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0%;出口总额为69.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贸易顺差19.27亿美元。 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行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2010-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远景猜测报告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978年至2008年,历经30年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30年来,中国医药产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到2007年,医药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zui快的行业之一。 中国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医药产业物质基础,医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7%。维生素C、青霉素产业盐、扑热息痛等大类原料药产量居世界*,制剂产能居世界*。中国药品出口额占药品出口额的2%,但是中国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经达到20%以上,均匀水平是16%。与此同时,中国药品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 2009年1月21日,*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等众多有利因素保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今后5年世界药品市场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等主流市场向亚洲、澳洲、拉美、东欧等地区逐渐转移。中国医药行业仍然是一个被长期看好的行业。到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二医药大国,2020年前中国也将超美国,跃居世界*医药大国。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制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制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制药网,https://www.zy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