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兰州每年销售的上千吨枸杞中,有近40%%是被硫磺熏制过的“磺货”。这些“磺货”来自甘肃某县,那里枸杞种植面积近三万亩,而从这里销售到全国各地市场的枸杞,相当一部分都是经农民熏制的发霉枸杞。
另据部分抽查显示,我国出口到德国的部分中药材因为农残、重金属以及有害毒素超标,有30%%被退回。在澳大利亚,大约有20%%—30%%的中药材也由于类似问题被就地销毁。
长期以来,中药材主要由农民按照农副产品进行生产,药农按照自己摸索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等,收购和应用单位也是主要靠老药工的经验和感官鉴别来确定药材质量。科技部社会科技发展司调研员邹健强表示,目前药材市场出现的问题,一是少数生产销售者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违背传统生产方式,急功近利的结果;二是药材质量缺少定性和定量检测标准。中药材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度,都会影响其药效。用硫磺熏制枸杞是比较的例子,更普遍的是,一些人为了让药材的外观漂亮,能卖个好价钱,不再顾及中药品质。比如,药材一般都需要洗净切制,一些人为让药材好洗也容易切,索性先泡几天,这样洗起来既容易,样子也更诱人。但正是这一泡,可能把许多有效成分都泡没了。同样,为提高产量乱用农药和化肥,结果必然是农残超标。
邹健强指出,轻视药材生产、加工过程的结果是无法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有抽查表明,8家16批次丹参注射液中原儿茶醛含量相差10倍。原料的质量关系到药品zui终的优良度和有效性,不能掉以轻心。
让药农掌握科学种植方式,能有效保证原料质量。天士力公司在陕西商洛拥有上万亩丹参种植基地,总裁闫希军对农民种植药材的感受颇深。刚开始,为改变农民粗放式的种植,科研人员是手把手地教,编写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药材种植培训教材,对基地药农进行系统的生产操作知识培训,规定必须经过考试的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几年来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下乡、发放培训光盘等形式,使农民能规范化从事药材种植。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