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清热颗粒为常用临床用药,能够疏风散寒,解表清热。该药物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以及咳嗽咽干等症状 [1]。为了应对湿法制粒间歇式生产中人工操作的复杂性 [2-4],并减少多步骤生产过程中粉尘飞扬对生产环境的污染,企业利用一步制粒技术,将物料混合、喷加粘合剂、干燥等操作步骤连续进行,以实现制粒过程的密闭生产,这种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5-8]。基于此,企业采用一步制粒顶喷工艺技术,对感冒清热一步制粒进行了中试工艺研究。Part.0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设备使用 TDH-500 多功能提取浓缩罐、LGL-30 流化床制粒干燥机。1.2 检验仪器MB23 水分分析仪、U3000 高效液相色谱仪、WGH-30 双光束红外分光光度计等。1.3 物料中药材:荆芥穗、薄荷、防风等。辅料:蔗糖、糊精等Part.02
方法与结果
2.1 浓缩液制备将处方量的薄荷、荆芥穗、紫苏叶三味药材加入 10 倍量的蒸馏水以收集挥发油,密闭保存备用。水溶液通过100 目滤网过滤后备用。药渣与防风、柴胡、葛根等八味药材进行 2 次提取,第一次加水 10 倍量,提取 2 h ;第二次加水 8 倍量,1 h。提取液通过 100 目滤网过滤,合并两次提取液与水溶液,并减压浓缩至所需密度备用。
2.2 确定因素和水平
按一步制粒顶喷技术参数和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设定风机频率为20 ~ 60 Hz,物料温度为 60-80 ℃(根据物料温度调节风机频率),滤袋抖动时间为 60 s,滤袋抖动间隔时间为10 s。选择浓缩液密度、料液比例(辅料蔗糖粉糊精与浓缩液比例)、进风温度、喷液流量、雾化压力、干燥时间作为考察因素。因素和水平结果见表 1 。
表 1 一步制粒因素及水平
2.3 实验结果
采用 L8(27)进行正交试验,以颗粒的粒度和水分作为考察指标。颗粒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10 目)的大颗粒与能通过五号筛(80 目)的细粉总和不得超过 8.0%,颗粒水分不得高于4.0%。试验安排及结果见表 2,颗粒粒度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3,颗粒水分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4。
表 2 一步制粒正交试验结果
表 3 颗粒粒度方差分析
表 4 颗粒水分方差分析
2.4 结果分析经直观方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粒度、颗粒水分均在标准要求范围内。颗粒粒度受因素 A 和 F 的影响最大,影响顺序为 A 和 F > D 和 E > C> B。颗粒水分受因素 A 的影响最为显著,影响顺序为 A > F > D > B 和C > E。综合考量,最佳的一步制粒工艺为 A2B2C1D1E2F1。Part.03
中试验证
3.1 中试方法将制备颗粒 32 kg 处方量中药材进行提取浓缩。取薄荷 1200 g、荆芥穗 4000 g、紫苏叶 1200 g,这三味药材加入 10 倍量的蒸馏水以收集挥发油,之后密闭保存备用。水溶液通过100 目的滤网过滤后备用。药渣与防风 2000 g、柴胡 2000 g、葛根 2000 g、桔 梗 1200 g、苦杏仁 1600 g、白芷1200 g、苦地丁 4000 g、芦根 3200 g 等八味药材进行两次提取,第一次加 10倍量水,提取 2 h ;第二次加水 8 倍量,提取 1 h。两次提取液均通过 100 目的滤网过滤,然后将两次提取液与水溶液合并,减压浓缩至密度为 1.1 后备用。按按一步制粒顶喷技术参数和操作程序操作。设定风机频率为 20 ~ 60 Hz,物料温度控制在60 ~ 80 ℃(根据物料温度调节风机频率),滤袋抖动时间为 60 s,滤袋抖动间隔时间为 10 s。浓缩液密度设定为 1.1(保温使用),辅料蔗糖粉 3 份与糊精 1份混合,与浓缩液的比例为 2:1。设定进风温度为 70 ℃,喷液流量为 1.0 L/min,雾化压力为 0.2 MPa,干燥时间为 10 min,进行中试。连续进行 3 次一步制粒中试验证。3.2 合格标准性状:应为棕黄色的颗粒,味甜、微苦。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10 目)的大颗粒与能通过五号筛(80 目)的细粉总和不得超过 8.0%。水分:含水量不得超过 4.0%。溶化性:取供试品 12 g,加热水200 ml,搅拌 5 min 后立即检查,溶解,无焦屑或异物残留。鉴别:(1)在供试品色谱中,与荆芥穗对照药材和胡薄荷酮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应出现相同颜色的斑点。(2)在供试品色谱中,与荆芥穗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应出现相同颜色的斑点。(3)在供试品色谱中,与白芷对照药材、防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应出现相同颜色荧光的斑点。(4)在供试品色谱中,与柴胡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日光下应显示相同颜色的主斑点;紫外光下应显示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5)在供试品色谱中,与葛根素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应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6)在供试品色谱中,与桔梗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