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牙皂提取物
【拼音名】ZhūYáZào
【别名】皂荚(《本经》),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猪牙皂角(《海上集验方》),牙皂(《本事方》),乌犀(《纲目》),小皂(《本经逢原》),眉皂、小皂荚(《中药志》)。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已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之果实。秋末,将成熟的果实采下,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贵州、云南、山东。此外,陕西、湖北、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荚果呈圆柱形,略扁,弯曲作镰形,长5~10厘米,宽5~12毫米。表面紫棕色或紫黑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裂纹,腹缝线突起呈棱脊状,背缝线突起不显著而有棕黄色纵纹。先端有喙状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外层棕黄色,中间黄白色,中心较软,有淡绿或淡棕黄色的丝状物与斜向网纹,纵向剖开可见排列整齐的凹窝,很少见种子。臭微,有刺激性,嗅其粉末则作喷嚏,味先甜后辣。以个小饱满、色紫黑、有光泽、无果柄、质坚硬、肉多而粘、断面淡绿色者为佳。
猪牙皂提取物【化学成份】猪牙皂果实含皂甙。 拣净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皂荚,须要赤腻肥并不蛀者,用新汲水浸一宿,铜刀削上粗皮,用酥反复炙,酥尽为度,捶去子,捣筛,(每)皂荚50克,(用)酥1克。 ②王好古:凡用皂荚有蜜嵌、酥炙、绞汁、烧灰之异,各依方法。
【性味】 辛咸,温,有。 ①《本经》:味辛咸,温。 ②《别录》:有小。 ③《药品化义》:味大辛,性热。 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涩。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厥阴经。 ②《纲目》:入手太阴、阳明经气分。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胃二经。
(1)本品粉末棕黄色。石细胞众多,类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15~53μm。纤维大多成束,直径10~25μm,壁微木化,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少数簇晶,形成晶纤维;纤维束旁常伴有类方形厚壁细胞。草酸钙方晶长6~15μm;簇晶直径6~14μm。木化薄壁细胞甚多,纹孔及孔沟明显。果皮表皮细胞红棕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较厚,表面可见颗粒状角质纹理。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8ml,加热回流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0.5ml,置小瓷皿中,蒸干,放冷,加醋酐3滴,搅匀,沿皿壁加硫酸2滴,渐显红紫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煮沸10分钟,滤过,滤液强烈振摇,即产生持久的泡沫(持续15分钟以上)。
通窍,涤痰,搜风,杀虫。治中风口噤,头风,风痼,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