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原料药机械|制剂机械|药品包装机械|制冷机械|饮片机械|仪器仪表|制药用水/气设备|通用机械

技术中心

制药网>技术中心>技术文章列表>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医药行业上半年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2006年08月31日 00:52  

    今年上半年,医药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形势继续向好,但成本上升过快,医药行业面临巨大压力。  

    一、基本运行情况  

    (一)生产、销售保持快速增长。生产:医药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9.5%;新产品产值347亿元,增长20.4%。生产化学原料药74.9万吨,同比增长25.8%,中成药44.9万吨,增长13.8%。  

    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工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06、101、201和196亿元,同比增长39.7%、32.1%、28%和24.3%,均保持20%以上较快增速;化学原料药、化学药物制剂和中成药工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15、628和491亿元,同比增长19.3%、15.2%和15.8%,增速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产销率:医药工业产销率为93.59%,同比提高0.29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材料、化学药物制剂、中药饮片、生物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产销情况较好,分别达到97.94%、93.43%、93.06%、92.86%和95.41%,同比提高2.70、0.82、0.73、0.73和0.61个百分点;医疗器械和中成药工业分别为95.08%和90.84%,同比下降2.09和0.77个百分点,产销形势不容乐观。 

   (二)医药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95亿元,同比增长23.9%。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工业作为医药出口的两大产品领域,分别完成出口交货值148和64.9亿元,同比增长21.7%和31.6%,继续保持较快增势;生物制品工业32.1亿元,增长39.1%;卫生材料工业14.3亿元,增长40.1%;中成药工业13.2亿元,增长17.8%,与一季度82.8%的高幅增长相比,出口增势有所减缓;中药饮片工业4.5亿元,增长18.6%;化学药物制剂工业25.7亿元,增长9.5%。 

    (三)利润增幅减缓,处于历史低位。上半年,医药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1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仍处于历史低位,但与今年一季度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 

    其中,医疗器械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6.9亿元,同比增长41.9%,实现高速增长;化学原料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和生物制品工业分别为36.4、3.8、6.9和18.4亿元,同比增长19.3%、19.3%、29.2%和22.3%,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中成药工业45.4亿元,同比仅增长1.1%;化学药物制剂工业53.2亿元,同比下降7%,受此影响全行业利润增势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二、存在问题  

    2006年是医药改革深入进行的关键一年,为了遏制长期以来的药价虚高,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国在医药购销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取消“一药多名”、实施通用名处方制度等一系列医药改革政策,又一批药品降价,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在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发展又面临的挑战。开工不足、成本费用持续增加、化学药物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下滑是本期出现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成本持续攀升,开工不足。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造成医药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且成本费用的增长一直快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了22.7%,比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高了3.1个百分点把握升浪起点IFX免费外汇巡讲价值严重低估,待挖掘没有必赚只有稳赚。 

    为应对各项医药政策出台实施对药品市场产生的冲击,一些企业选择以产定销的经营策略,规避市场风险,因此尽管全行业和大部分分行业的产销情况比上年同期有所好转,但由于开工率不足,巨大的产能空置使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成本摊消压力增大。虽然一些医药企业在上一轮GMP认证中生存下来,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下,由于自身产品、技术开发能力有限,营销方式、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将再次面临新的生存危机。 

   (二)原料药、卫生材料领涨。近年来,化学原料药、卫生材料、中药饮片等低附加值领域在我国医药行业的比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与2002年末相比,本期化学原料药、卫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了0.8和1.57个百分点;化学药物制剂、中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合计)和生物制品工业比重分别下降了2.22、0.48和0.26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产值构成变动情况  
     分行业类别  

     2002年  

     2006年上半年  

     比重增减  

     化学原料药  

     23.86%  

     24.66%  

     0.80%  

     化学药物制剂  

     31.26%  

     29.04%  

     2.22%  

     中药  

     27.38%  

     26.90%  

     -0.48%  

     生物、生化制品  

     8.12%  

     7.86%  

     -0.26%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  

     2.68%  

     4.25%  

     1.57%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  

     6.71%  

     8.07%  

     1.36%  

    今年以来,化学原料药、卫生材料、中药饮片三个分行业的产值、利润总额保持了较快的增势,而附加值较高的化学药物制剂和中成药领域始终落后于行业整体增长水平,尤其是效益指标出现了停滞甚至负增长,由此导致全行业的产值增势减缓、效益增幅大幅下滑。这种发展趋势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 

   (三)优势原料药领域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加入WTO后,我国在化学原料药领域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而部分国内企业为了抢占*竞相压价,将国内的低价恶性竞争引向市场,大量低价产品涌入市场,为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提供了借口。例如,在我国已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之一——维生素C,2005年初在美国遭遇了反垄断诉讼,两家美国公司向美国纽约东区法院起诉,称中国几家主要维C生产企业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形成“卡特尔”联盟,限产保价,操纵市场价格。目前,这宗反垄断诉讼又有了新的进展,这两家美国企业重新在其他法院提起了诉讼请求,而美国MDL(多区诉讼司法专门小组)已经决定各区收到的多宗对中国维C生产企业反垄断诉讼在纽约联邦法院并案审理。这是中国医药企业在境外遭遇反垄断诉讼。一旦法院判决垄断情况成立,实施裁决,其对我国企业的伤害将远超过反倾销,并将对我国维生素C产品在其他国家市场的销售也造成巨大不利影响。 


   三、对策措施 

   (一)加大综合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力度。各级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全面展开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应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规范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群众不合理医药费用负担,积极探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创造公平的药品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工商企业经营行为。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中广泛开展自查自纠工作,从规范自身行为入手,进行自我规范,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积极研究和探索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与各级政府部门一起共同推进商业贿赂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 

   (三)鼓励创新,积极推动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创新,进一步挖潜降耗,消化上游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药品审批制度和定价办法相结合制定的仿制药调控政策,抑制仿制药的恶性竞争,减少低水平重复。 

   (四)加大力度开拓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应办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国内药品市场。加强合作,加快国内标准与标准的对接,指导企业积极参与注册和认证,吸引国外医药企业在国内开展委托加工业务,在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领域;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妥善应对间的各种贸易纷争和摩擦。

来源:发改委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制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制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制药网,https://www.zy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