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药一统*医院:发改委应尽快废除原研药特权
中国是个穷国,政府在老百姓的医疗保险上投入很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然而,老百姓不知道的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医院中,医生给他们开出的天价药中,相当部分是以“原研药”名义、以几倍价格卖给他们的过期药品。尽管这些药品,已经过了期,在药效上和国产仿制药品没有任何差别。
仅仅顶着“原研药”的名头,就可以享受超出仿制药数倍、数十倍的价格,这样的怪事就在中国发生。
在日前举行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提出了这个政策漏洞的严重后果:我国北京、上海等*医院,“洋药”占97%的份额,*医院药品销售排名*位的,竟然全是"洋药"。尽管没有详细数据,但占据排行榜前端的外国药品中间,相信有不少所谓的“原研药品”。
对于发改委以“原研药”名义,保护跨国制药*不当得利的严重后果,奇锐以前就多次在各类会议上发言,并在奇锐视点专栏中支出,这实质上是一种卖国政策。
如果我们拥有完善的市场机制,过期药品,因为疗效相同、价格高出数倍数十倍,很快就会被患者、医生赶出处方,而由更廉价的非药品替代。美国、欧洲莫不如此,为此非药品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但是当前我国医疗市场,政府职能缺位、资金投入不足、医院趋利严重,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双失灵”现象,在同等药效、同种产品情况下,医生往往会开出更贵的“原研药”。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其一:我国民族制药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能力不足,建国以来原研药,只能靠非药品生存,但是原研药的特权政策,导致医院市场,几乎*被跨国公司占据;这对于中国的民族制药企业是严重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不但药品,民族企业无法占据,连低端的非药品,跨国公司也占据特权;结果,民族制药企业就只能到广阔天地、第三终端去努力发展了。
发改委自然知道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推出了优价政策来保护民族企业(这个政策也相当荒谬),结果一个扭曲的政策带来了更扭曲的政策,这导致了民族制药企业不是努力研发,而是试图去获得发改委的优价认证。
其二:在能开非药的情况下,发改委的不合理政策,导致了高价原研药的大量开方,这意味着,国家有限的医保投入被外资企业不当获得;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发改委不是买单者,却确定着药品的价格,这本质上,是我国医、药价格虚高的直接原因。
综上,这种原研药特权政策的后果极其严重:由于价格控制,扭曲了市场体系;因为权力集中、缺乏制约必然大量出现权力寻租;由于混乱的价格政策,导致了企业产生了错误的价值的取向;在产业上,这种打击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赖以生存的非药市场被外资占据,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因为恶劣的环境,被迫放弃研发,走向权力租赁。
zui后,这种糟糕的管理体系:有权制定价格的人,并不买单,且几乎不受制约。医、药价格越来越高,只有消费者是zui后的买单者。在经济学上来说,大量的消费者福利被侵占了,通过扭曲的价值链,输送给了权力寻租者、外资企业、医院、不良医生。
这就是医疗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钟南山院士也在两会上提案,要求将药品定价权从发改委收归卫生部。也许收回卫生部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但确是对发改委药价工作的直接否定。
洋药为啥一统江山?石药的蔡总、神威药业的刘总,作为民族制药企业的代表,他们的要求,就是消费者的要求。发改委,请不要再乱点鸳鸯谱了。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