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 原料
维生素C 原料
维生素C
中文名称: 维生素 C
中文同义词: 丙种维生素;维生素C;维他命C;抗坏血酸;维生素 C;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抗坏血酸(维生素C);L-抗坏血酸
英文名称: L(+)-Ascorbic acid
英文同义词: 3-Keto-L-gulofuranolactone;3-Oxo-L-gulofuranolactone;3-oxo-l-gulofuranolactone(enolform);Adenex;Allercorb;Antiscorbic vitamin;antiscorbicvitamin;Antiscorbutic vitamin
CAS号: 50-81-7
分子式: C6H8O6
分子量: 176.12
EINECS号: 200-066-2
标准: 国家标准
有无证: 无证
天然/合成: 合成
级别: 通用级
含量: 99%
外观: 白色粉状
包装: 25kg/纸箱 可拆分
成份: 维生素c
理化属性: 无色晶体
类别: 医药原料
行业: 医药
领域: 药物原料
下延产品: 维生素C片
运用: 适应症为用于预防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治疗
类别: 化工·日化
行业: 日化
领域: 化妆品添加
下延产品: 美白面膜、精华液、美容霜、护肤霜
运用: 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使皮肤光滑、美白、有弹性;
行业: 食品
领域: 营养强化剂
下延产品: 凝胶果糖、甜汁甜酱、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发酵面制品、饮料等
运用: 我国规定可用于强化夹心硬糖,使用量为2000~6000mg/kg;在高铁谷类及其制.品(每天限食这类食品50g)中使用量为800~1000mg/kg;在强化婴幼儿食品中使用量为300~500mg/kg;在强化水果罐头中使用量为200~400mg/kg;在强化饮液及乳饮料中使用量为120~240mg/kg;在强化果泥中使用量为50~100mg/kg。此外,本品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工业生产通常采用化学酶法。
相关类别: PHARMACEUTICALS;原料药;Food and Feed Additive;Acid;Vitamins and Derivatives;Antioxidant;Biochemistry;Sugar Acids;Sugars;Vitamins;Nutritional Supplements;Vitamin Ingredients;抗氧化剂;食品添加剂;维生素类;营养强化剂;饲料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Food Additives,Medicine;Carbohydrates & Derivatives;Intermediates & Fine Chemicals;Isotope Labelled Compounds;氨基酸及其衍生物;Used in medicine and Food Additives;中药对照品;标准品;对照品,标准品;分析标准品;植物提取物;vitamin;对照品;其他生化试剂;抗氧化剂类;维生素;医药原料;小分子抑制剂;Inhibitors;小分子抑制剂,天然产物;生物化学;定制合成产品;有机化学;酸;腐蚀和碱性试剂;专业试剂;CE试剂;色谱溶剂;食品和饮料标准品;试剂和补充物
维生素 C 性质
熔点 190-194 °C (dec.)
比旋光度 20.5 º (c=10,H2O)
密度 1,65 g/cm3
FEMA 2109
折射率 21 ° (C=10, H2O)
储存条件 0-6°C
溶解度 H2O: 50 mg/mL at 20 °C, clear, nearly colorless
形态 powder
颜色 white to slightly yellow
PH值 1.0 - 2.5 (25℃, 176g/L in water)
水溶解性 333 g/L (20 ºC)
Merck 14,830
BRN 84272
稳定性 Stable. May be weakly light or air sensitive. Incompatible with oxidizing agents, alkalies, iron, copper.
CAS 数据库 50-81-7(CAS DataBase Reference)
NIST化学物质信息 L-Ascorbic acid(50-81-7)
EPA化学物质信息 L-Ascorbic acid(50-81-7)
维生素 C 用途与合成方法
食品添加剂zui大允许使用量zui大允许残留量标准
添加剂中文名称 允许使用该种添加剂的食品中文名称 添加剂功能 zui大允许使用量(g/kg) zui大允许残留量(g/kg)
抗坏血酸 食品 抗氧化剂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维生素C 运动营养食品 营养强化剂 15-500mg
抗坏血酸 果酱 抗氧化剂 5.0
维生素C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 营养强化剂 30-270mg/100g
维生素C 凝胶糖果 营养强化剂 1000~4000mg/kg
抗坏血酸 甜汁甜酱 抗氧化剂 1
化学性质 白色或略带淡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有酸味。熔点190~192℃,旋光度αD20=+21°~+22°。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不溶于、和苯。5%的水溶液Ph值为2.2~2.5。在干燥空气中比较稳定,其水溶液不稳定,尤其是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很快被氧化,遇光、热和铜、铁等金属离子均会加速氧化。大白鼠经口LD505g/kg,ADI值不作特殊规定(FAO/WHO,1994)。
用途 作抗氧化剂,可用于发酵面制品,zui大使用量为0.2g/kg;也可用于啤酒,zui大使用量为0.04g/h。还可作食品营养强化剂。
用途 水溶性抗氧化剂
用途 用作化学试剂及色谱分析试剂
用途 维生素类药,用于防治坏血病,也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及紫癜等的辅助作用
用途 维生素C参与机体复杂的代谢过程,能促进生长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我国规定可用于强化夹心硬糖,使用量为2000~6000mg/kg;在高铁谷类及其制.品(每天限食这类食品50g)中使用量为800~1000mg/kg;在强化婴幼儿食品中使用量为300~500mg/kg;在强化水果罐头中使用量为200~400mg/kg;在强化饮液及乳饮料中使用量为120~240mg/kg;在强化果泥中使用量为50~100mg/kg。此外,本品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作抗氧化剂。
用途 维生素C参与机体复杂的代谢过程,能促进生长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能提高禽类产蛋量和改善蛋壳质量。动物缺乏维生素C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生长停滞、皮毛无光、贫血等症状。此外,本品有很强的还原性,是很好的抗氧化剂。
用途 人工合成的药用维生素C与天然维生素C*相同。该品能促进叶酸变成四氢叶酸,有利于核酸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成。还能使三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铁离子,从而易于被人体吸收,也有益于细胞的生成。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胶原蛋白的生成。具有中和毒素、促进抗体的生成作用,可增强机体的解毒功能。在医药上主要用于对坏血病的预防或治疗,以及用于因抗血酸不足而引起的龋齿、牙龈脓肿、贫血、生长发育停滞等疾病。
用途 用 途:维生素类药。参与机体内氧化还原过程,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机体抵抗力。用于维生素C缺乏症,发热,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用途 测定砷、铁、磷及碘的基准试剂,色谱分析试剂,抗氧剂,掩蔽剂,还原剂
生产方法 药用的维生素C是人工合成的。合成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是由葡萄糖制成D-山梨醇,再用黑乙酸菌(Acetobacter Suboxydans)氧化发酵,生成L-山梨糖,经缩合生成二丙酮-L-山梨糖,再氧化生成二丙酮-2-酮-L-葡萄糖酸,然后酯化成2-酮-L-葡萄糖酸甲酯,与甲醇钠作用生成抗坏血酸钠,与盐酸加热制成抗坏血酸。将该品以超过所需要的量给动物服用,则会从尿中排出。即使大量口服,进行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也能耐受。给小鼠每日口服0.5-1.0g/kg,连续7d,或给家畜大量服用,均未发现中毒现象。
生产方法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工业生产通常采用化学酶法。葡萄糖在镍的催化下加氢还原成D-山梨糖醇,然后用醋酸酶菌在30-34℃和PH5.2-5.5的条件下氧化发酵,生成L-山梨糖,在发烟硫酸存在和-8℃下,L--溶于丙酮并与其缩合生成双丙酮山梨糖,在硫酸镍的催化下和75-80℃,再用次氯酸钠氧化生成双丙酮-2-酮基-L-古罗糖酸,zui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2-酮基-L-古罗糖酸,进而得到抗坏血酸。
生产方法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工业生产方法通常采用化学酶法。葡萄糖在镍的催化下加氢还原成D-山梨糖醇,然后用醋酸霉菌在30~34℃和Ph值5.2~5.5的条件下氧化发酵,生成L-山梨糖;在发烟硫酸存在和-8℃下,L-山梨糖溶于丙酮并与其缩合生成双丙酮山梨糖;在硫酸镍的催化和75~80℃下,再用次氯酸钠氧化生成双丙酮-2-酮基-L-古罗糖酸;zui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2-酮基-L-古罗糖酸,进而得到抗坏血酸。
生产方法 葡萄糖在镍的催化下加氢还原成D-山梨糖醇,然后在30~34℃和Ph值为5.2~5.5下用醋酸霉菌氧化发酵,生成L-山梨糖。在发烟硫酸存在和-8℃下,L-山梨糖与丙酮缩合成双丙酮山梨糖;在硫酸镍的催化和75~80℃下,再用次氯酸钠氧化生成双丙酮-2-酮基-L,古罗糖酸;zui后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2-酮基-L-古罗糖酸;进而得到抗坏血酸。
类别 有毒物品
毒性分级 中毒
急性毒性 口服-大鼠 LD50: 11900 毫克/公斤; 口服-小鼠 LD50: 3367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可燃; 燃烧产生刺激烟雾
储运特性 通风低温干燥
灭火剂 干粉,泡沫,沙土,二氧化碳, 雾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