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4 月 28 日晚间,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近一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交易自 4 月 30 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将由 “葫芦娃” 变更为 “ST 葫芦娃”。
此次被 ST 的根源,可追溯至葫芦娃药业在财务和内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此前海南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海南葫芦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葫芦娃在 2023 年存在提前确认收入、部分销售业务销售价格异常,以及因提前确认收入产生对应费用差异等问题,导致公司相关定期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不准确,这一影响直接波及到了 2024 年的财务报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指出,截至审计报告日,葫芦娃尚未提供与 2023 年度财报重述事项相关的完整财务资料及原始资料,使得事务所无法就重述事项对 2024 年度财报可能产生的影响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从公司公告的财报来看,公司业绩出现“变脸”。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14亿元,同比下降21.26%;归母净利润为-2.74亿元,同比下降2629.23%。而2025年第一季度,葫芦娃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37亿元,同比下降28.42%;归母净利润为2434.70万元,同比下降11.23%,整体营收和净利润仍处于下滑趋势
除了财务数据的问题,葫芦娃药业在资金流向和关联交易方面也疑点重重。其控股股东通过个人名下银行账户向公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且 2024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排名前 10 的部分客户期后无回款或回款金额较小,公司管理层未能对此提供合理解释及支持性资料。在 2023 - 2024 年,葫芦娃向关联方海南中旺外购研发项目 12 个,金额超 6000 万元,而海南中旺实控人与葫芦娃高管存在亲属关系,且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仅服务于葫芦娃,对于这一关联交易,葫芦娃同样未能给出合理说明。
长期以来,葫芦娃药业的发展模式也饱受诟病。公司长期依赖营销驱动,在产品创新与质量管控上投入不足。尽管 2024 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58.63% 至 2.5 亿元,但此前三年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而销售费用率却高达 35% 以上。其核心产品如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肠炎宁等多年未升级,在面对集采与竞品冲击时,竞争力明显不足。2019 - 2022 年,葫芦娃多次因药品有效成分不达标被通报,2023 年合作的学术推广商被查出多为 “空壳公司”,品牌信誉严重受损。此外,葫芦娃药业虽尝试多元化扩张,布局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业务,但目前成效甚微,2024 年保健品收入占比不足 5%,未能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被 ST 后的葫芦娃药业,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股价的日涨跌幅限制缩窄至 5%,将加大股票交易的难度,投资者信心受挫,融资渠道也可能进一步收紧。业内表示,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如何迅速整改财务和内控问题,重建市场信任,提升产品竞争力,拓展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葫芦娃药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公司的发展前景堪忧,甚至可能面临退市风险。这一事件也为整个医药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财务规范、产品质量与创新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