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医药股市】5月6日早盘,可控核聚变概念走强,其中包括辰光医疗等涨幅靠前。
消息面上,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正式启动,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该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基础上,头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推动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我国聚变能发展提供开创性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可控核聚变是一种先进的能源技术,旨在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以实现可控的、持续的能量释放,从而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
早在2024年8月7日,辰光医疗就新增“可控核聚变”概念。入选理由为: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产品无液氦回旋管超导磁体,能产生微波、毫米波波段高功率、高频率的真空广泛应用于受控核聚变中的ECHR和ECCD、雷达以及医学等领域。
据了解,其招股书中提及的无液氦回旋管超导磁体,主要是为科研院所提供的定制化的特种超导磁体产品,属于其主营业务之外延伸的特种磁体业务板块。该业务板块2021年收入24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2.24%,近三年未就该板块收入作单独披露。
不过,辰光医疗的特种磁体业务主要由子公司上海辰昊超导科技有限公司主导,根据历年财报,2022年、2023年,该子公司主营收入分别为2299.78万元、1085.79万元,净利润各为248.10万元、-631.19万元。2024年上半年,辰昊超导的收入又降至267万元,净亏损达到345.02万元。由此可见,与可控核聚变概念关联度高的业务板块,在辰光医疗的业务体系中正加速萎缩。
纵观辰光医疗的财务数据,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全年营业收入为1.19亿元,同比下降28.16%;归母净利润为-6089.86万元,同比下降416.8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838.67万元,同比下降268.45%;基本每股收益-0.71元/股。近三期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变动分别为-4.25%,-11.8%,-28.16%,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分别为-3.14%,-150.18%,-416.85%,变动趋势均持续下降。
不过,据公司2025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为2507万元,同比增长20.2%。归母净利润亏损858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906万元有所收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820万元,同比改善50.9%。
公司在2024年度的经营业务还经历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仍然集中在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公司于2024年4月完成了经营范围的工商变更登记,进一步扩大了其经营活动,包括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各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与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辰光医疗并非头次卷入可控核聚变概念之中。2024年10月24日,辰光医疗斩获30cm涨停板,彼时就有可控核聚变等概念走热的加持。
今日早盘,辰光医疗在可控核聚变概念的热度加持下,股价再次呈现上扬态势。业内指出,尽管其与该概念紧密相关的特种磁体业务板块处于萎缩状态,但公司在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系统核心业务方面根基尚存,且一季度业绩在营收、亏损收窄及现金流等方面展现出向好趋势。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的提前启动,无疑为可控核聚变概念注入一剂强心针,相关概念股集体拉升,市场对该领域的热情再度高涨。辰光医疗能否借此东风,深挖可控核聚变概念潜力,实现业务的转型与突破,在核心业务与新兴概念之间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值得投资者与行业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