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药企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纷纷寻求通过并购来实现规模扩张、拓展产品线、提升研发能力等目标。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呈现出增长趋势。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并购市场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并购 “烂尾” 现象时有发生。
如2025 年 4 月 28 日晚间,新诺威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一项历时超一年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公司原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作价 76 亿元收购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00% 股权,并向不超过 35 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新诺威表示,鉴于本次重组事项自筹划以来已历时较长,医药行业及资本市场整体环境等情况较本次重组筹划之初发生了一定变化,为维护公司全体股东长期利益,经审慎考虑决定终止。
此外,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毕得医药的一项跨境并购计划也出现了波折。4月15日,毕得医药公告称,据双方此前签订的并购协议,若该协议签署日(即2025年1月13日)之后3个月内(即2025年4月12日)双方未完成交割,则该协议将终止。“在4月12日之前,Combi100%股权未能按预期完成交割。”毕得医药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与交易对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本次交易。
3月份,双成药业也公告称,决定终止筹划近半年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原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宁波奥拉半导体100%股权。此次交易因交易各方对标的公司股权估值存在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根据公告内容,交易终止后公司将在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这些并购失败案例,背后折射出医药行业并购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对于医药行业并购 “烂尾” 原因,分析指出,主要包括估值泡沫、业绩承诺与实际业绩差距大、行业政策变化、战略协同性存疑、信息不对称等。
其中,估值泡沫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部分药企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标的公司进行过高估值,导致交易价格与标的公司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如,在新诺威收购石药百克的案例中,石药百克的估值账面溢价高达 78.25%,然而其业绩却在集采冲击下迅速下滑,这种高估值与实际业绩的不匹配,最终导致了并购的失败。
业绩承诺也是并购交易中的重要条款,它为并购方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标的公司为了达成交易,往往会做出过高的业绩承诺,而在交易完成后,却无法实现这些承诺。如石药百克交易方承诺的 2024 - 2026 年合计 12.64 亿元净利润,比标的公司历史单年峰值低23%,这种业绩承诺与实际业绩的巨大差距,不仅让并购方遭受损失,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
业内表示,医药行业并购 “烂尾” 现象频发,给企业和行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于企业而言,并购失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还可能影响企业的战略布局和市场信心。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频繁的并购失败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阻碍行业的整合与升级。
面对这些挑战,药企在进行并购时必须保持理性和谨慎。在估值环节,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估值体系,充分考虑标的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市场前景和行业风险,避免盲目追求高估值。在业绩承诺方面,要加强对标的公司的评估和监督,确保业绩承诺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密切关注行业政策动态,提前做好应对政策变化的准备,增强并购方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确保并购双方在战略协同上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