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今年以来,医药板块整体走出一轮较为强劲的反弹行情,多只医药基金净值涨幅超过30%。多家机构认为,经历深度调整后,医药板块的估值修复进程已然开启。从具体投资机会来看,AI医疗、脑机接口、创新药等方向获得机构的普遍关注。
AI医疗板块
就AI医疗板块而言,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如《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给出84个应用场景,鼓励AI医疗行业发展与创新。同时,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高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AI医疗可助力医疗机构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压力。
据了解,AI医疗能提高诊断准确性,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的学习分析,发现人类难以察觉的规律和模式,减少误诊漏诊。还可提升医疗效率,自动化流程和决策支持系统能替代或辅助人工操作,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专注患者治疗。在药物研发方面,AI技术可模拟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预测药物效果和副作用,加速新药上市。此外,AI能通过全面健康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医疗,为患者定制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AI医疗行业规模将达到1157亿元,预计在2028年达到1598亿元,2022 - 2028年CAGR为10.5%。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医疗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板块,2025年3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头次为脑机接口技术单独设立收费项目,包括侵入式置入/取出费、非侵入式适配费等。这打通了临床收费路径,规范了技术分类,为行业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商业化闭环。
同时, 全球头台“生物计算机”CL1将于2025年下半年量产,预示脑机接口技术从“信号交互”向“类脑智能”跨越。侵入式技术在医疗场景加速渗透,可用于重症康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等;非侵入式技术则在消费级市场爆发,如岩山科技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实现60ms超低延迟操控,性能超越部分侵入式方案,并已应用于游戏场景,还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合作构建脑电大模型,聚焦癫痫、抑郁症等疾病诊疗。
在政策红利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脑机接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医疗康复、消费电子、交互硬件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相关公司积极布局,抢占市场先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持续扩大,脑机接口产业链的投资机遇将更加凸显。
创新药
创新药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多次工作报告不仅提及创新药,还涉及优化集采政策、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创新目录和增设医保目录等相关政策。
同时,证监会对未盈利的上市公司和创新公司的IPO及再融资逐渐放开,为创新药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从业绩表现来看, 多家头部创新药企业经营超预期,有望在近两年实现盈亏平衡。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为代表的创新公司逐渐进入盈利状态,创新药公司从靠管线估值逐渐进入商业化状态。同时,国产创新药“出海”金额继续稳步增长,2025年前三个月已有多家公司授权给海外MNC加速落地,BD业务也有积极进展,为创新药板块带来巨大催化。
业内数据显示,在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处于相对低位的情况下,创新药指数的市盈率为26倍,处于近十年14%估值分位点,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药有望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满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