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日前,上海联采办发布第三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除拉米夫定流标外,其余55个通用名品种成功中标,产生中选企业125家,中选药品品规191个,平均降价幅度超过70%,至高降幅高达98.7%。除此之外,阿哌沙班、 奥氮平、非那雄胺(5mg)、卡托普利、美金刚、孟鲁司特、塞来昔布、托法替布价格平均降幅也均超过了90%。
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集采品种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分”时代,这将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的生产、包装、配送乃至于营销的成本,或对医药代表这个岗位造成重大打击。
除了上述情况外,在这场国采报价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药企激烈竞争之下,多个外资原研药企业不是弃选就是涨价,导致仅3个品种中选。分别是卫材的甲钴胺、UCB的左乙拉西坦注射用浓溶液、辉瑞的利奈唑胺片,其余品种参加的外企,譬如礼来、拜耳、阿斯利康,全部撤退落标。
由此可以看出,此轮大部分原研药企业报价坚挺,基本没有降价中标意愿。如拉米夫定流标,就是因为原研药企报出了超过集采至高限价80倍的价格。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意味着,面对成为常态化的全国集采,外资药企在保市场份额和价格的选择中,还是选择了后者。在这种情况下,院外市场或将成为众多药企争夺市场份额的新战场。
事实上,虽然长期以来,医院市场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阵地。但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逐步推进之后,未中标的品种几乎失去了全国主要的公立医院销售市场。为了挽回昔日的市场份额,众多企业及品种都已开始纷纷发力院外市场销售。
如辉瑞在集采落标后,就已经做了相关战略的重新分析,还做了一个“一品双规三剂型”的策略,帮助医院建立合理用药目录,建议其保留一个国家集采品种,再保留一个原研药品种。一方面保证医疗机构能完成国家集采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国家集采的药品供应不上,或者患者有原研药的需求时,自己的品种可以补上患者需求。
总的来说,集采的大幅降价、医保控费的日益加强,公立医院以及医保支付的药品市场会越来越压缩,这在极大的考验企业营销能力的同时,也将促使国内药企加大创新投入,毕竟创新时代,企业要想生存就得不断地研发、创新、走在前列,才能有更多竞争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