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2020年前,人工智能之潮热火朝天,资本机构争先布局AI医疗影像,而无人知晓审批何时能够给出结果。2020年后,影像AI的审批却开始呈现井喷之势,截至目前,已8款人工智能影像软件拿下了国药监局给出的医疗器械三类证。
尤其是在11月,多家企业的产品先后获批AI医疗三类证,更是引起行业关注。如11月10日,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批准证明文件显示,数坤科技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分诊软件(“数坤心血管AI”),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三类证。
11月13日,在药监局发布的医疗器械批准证明文件中,又有两家企业获批AI医疗三类证,分别是联影智能的“骨折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和推想科技的“肺结节CT影像辅助检测软件”。
业内认为,拿到三类证,意味着这些AI医疗产品已经符合市场准入标准,可进入临床使用。而AI医疗三类证的集中过审,对AI医疗行业来说,则是重大利好的消息,也是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风向标。
据了解,按照201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来看,如果医疗AI产品通过算法提供诊断建议,仅仅辅助诊断而不直接给出诊断结论,为“二类”;如果医疗AI产品通过其算法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并提供明确的诊断提示,则为“三类”。比较而言,“三类”产品风险级别较高,应用范围更广。
对于企业来说,应用范围更广对产品至关重要,因此取得三类证将加速其真正有临床刚需的AI产品的商业化进程。有业内投资人就曾明确指出,“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那产品的应用场景就会丰富很多”。但相应的,拿到三类证也比较困难,二类证可直接在省级药监局申请,三类证则必须经国家药监局审批,并且必须做临床试验。
业内认为,在近期三类证陆续颁发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行业内头部企业的画像已渐趋明朗。有质量过硬的产品线、有三类证在手的企业未来将更容易受到资本青睐。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医疗器械三类证与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混为一谈,但实则两者并不对等。诚然,通过三类证审批足以证明AI产品的优效性或非劣效性,但这一性质并不意味着医生拥有购买产品的需求。
因此,未来专注AI医疗的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和临床的合作,研发出真正有显著临床价值的创新性AI产品,也需要通过国家审评中心对于AI器械的监管注册要求获批三类证,二者缺一不可。
评论